首頁 海上生命線:晚清漕糧海運之路

第二節 擴大海運對象

字體:16+-

自從輪船參與運漕以來,木帆船過剩的問題就開始凸顯,雙方矛盾白熱化。同治十二年漕糧海運結束後,李鴻章接到了江浙沙、寧船號商鬱森盛等人的請願書,書中提及沙、寧各船曆年來都是勤勤懇懇,報效朝廷,現在生計日蹙,唯存漕糧海運這一線希望,商人們懇請朝廷每年能夠撥給他們裝運漕糧100萬石。李鴻章把難題拋給了江蘇巡撫張樹聲,而張樹聲的回複是:本年應運的漕米有110餘萬石,應該先盡沙船裝載。

招商局“豐順號”輪船

這絕非李鴻章的本意,在他的授意下,招商局迅速進行反擊。朱其昂等人通過蘇鬆太道沈秉成向張樹聲請願,指出本年不但不能壓縮輪船招商局所運漕糧數額,反而應該予以增加。他們認為沙、寧等船困苦凋敝,“恃運漕為養命之源”,但輪船招商局創辦伊始,也是以運漕為立足之基。同治十三年江蘇的漕米一共65萬石,應仍按“沙八輪二”的比例,即由沙、寧船分運52萬石,輪船運13萬石。也就是說,應較去年多派3萬石給招商局。後來,署布政使應寶時、糧道英樸等人經過商議,決定將沙、衛等船的運載量一律折減,從中提出漕糧正米3萬石,並隨同商耗2400石,撥歸招商局承運。事後,統計這一年輪船招商局所運江蘇之米,共11餘萬石,與上年基本持平。可見輪、沙雙方都做了讓步。

雖然這場輪、沙之間的鬥爭最終以和局收場。但是不難發現,洋務派創辦招商局,最主要的原因乃是借漕糧海運之名,以興辦洋務運動之實。而沙船業的衰退固然影響了漕糧海運的發展,但是至少在光緒初年以前,沙船並非不敷,而是還有剩餘。輪船招商局參與到漕糧海運之中來,對傳統的木帆船業造成巨大的衝擊。麵對處於優勢地位的輪船,木帆船欲作最後一搏,故煥發出很大的活力。可是,為了在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木帆船主將希望寄托於官方的政策傾斜和扶植上,而不通過改造自身來謀求發展,這也預示著它不可避免被淘汰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