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的事情已經很不讓清政府省心,浙江與江蘇在海運過程中的矛盾,更為糾結。浙江辦漕實力與江蘇相比本來就有較為明顯的差距,江蘇省率先停止起征本色也對浙江造成不小的打擊。在浙江方麵看來,江蘇僅運米5萬,雖係時事艱難,何以浙省辦運數十萬石,現已“連檣而來”,該省米石不及1/10,尚未全數兌收?如此少的運漕量,即使是江蘇本省官員也極為不滿:江蘇大吏但知彼此諉過,不能公忠體國,聽其潰敗決裂,不肯補救,“雖曰劫數,實由人事釀成,可浩歎也”。
另一方麵,通過此次海運,浙江當局對江蘇的敵意,也得到充分體現。需要強調的是,這裏所羅列的材料都是站在浙江的立場,資料的局限性顯而易見,但從這些帶有明顯立場的材料中,也不難看出雙方的分歧和矛盾。
江蘇不辦全漕,對浙江征漕產生了巨大負麵影響。黃宗漢曾不無苦惱地指出,浙江通省民情,實無一人不打算完漕,“無如蘇省敗壞至此,浙之州縣從而效尤,恨不得漢忽有暴病死了,全漕可以不去,官吏及吃漕規者得以分肥,故輒以蘇為借口”。遲至四月,仍有未解銀21萬有餘,而本年天津用款、倉場輕齎各款,俱要由海同時起運。一邊不來,一連催用,“真令人急煞,亦隻好辦了就是”。他表示,說到人事,沒良喪心之州縣、漕書、迄攬、劣衿、頑梗匪輩,“生怕漕務辦成,米俱出去,銀須起解,多方阻撓,日日盼望賊來,可以不起解矣。謠言四起,怨仇滋生,而其根子則皆由於蘇州之不辦漕”。
浙江辦理海運,江蘇多有掣肘。黃宗漢認為,自始至終,江蘇對浙江海運都極為不滿,“深嫉浙江辦此漕糧,以形其短”。首先是瀏河出海,江蘇不肯先說,經黃宗漢催促,“尚擱一月餘不答,可見凡中不無尤我”。其次是封船,浙江海運所需沙船始終受到江蘇方麵,尤其是江蘇巡撫許乃釗與蘇鬆太道吳健彰的阻擾。“彼時釗猶以謂浙未必辦成,俟其不成,乃益顯蘇之高見卓識,及早已議折價也”。迨三四月間,許乃釗探聽浙江漕務將成,“心嫉焉”,因沙船一節“其權在蘇”,盡管江蘇也曾封雇沙船200號,但吳健彰公然聽船戶捐免,寶山縣丞更是得贓賣放,把停泊各口之沙船全行捐免賣放。隻是海運章程規定,“有銀有米而無船,責在蘇省”,倘浙江漕糧無船承運,則江蘇當局吃不消。江蘇海運局員朱鈞“知吳王八之存心,許乃釗之中其計”,不得已親自到省城,麵見怡良稟報詳情。怡良大發雷霆,將寶山縣丞撤任,書吏枷示河幹,將停泊的沙船一並封發浙局,“其船乃得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