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下卷)

第二節 詩歌

字體:16+-

詩歌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學體裁,在唐朝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同時也抵達了它生命中的頂點。盛唐之後,詩歌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輝,開始沉湎於頹唐、萎靡之中。及至唐末五代,戰亂頻繁,社會動**,詩人們對現實充滿失望與憤懣。精神上的痛苦,迫使他們將目光轉向山水風光,恣意任情。這一時期的詩歌,風格趨於唯美,內容多涉及遊冶、豔情。

宋朝和平統一局麵的到來,為詩歌的發展開啟了新的篇章。然而,宋初詩壇卻為中晚唐詩風所籠罩。宋太祖、宋太宗(960—997)時期,在徐鉉、李昉等人的引導下,源於唐朝白居易與元稹、劉禹錫以詩會友以小碎篇章互相唱和為主要特色的“白體詩風”大行其道;宋太宗後期至宋真宗時,又出現了晚唐派;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講究藝術形式甚於反映現實生活的西昆體興起,並於宋仁宗朝達到頂峰。麵對這一局麵,古文名家王禹偁首先發出了反對的聲音,並主張詩歌應以李白、杜甫為宗,開啟了對宋朝詩歌的變革。王禹偁關心人民疾苦,擁有積極用世的進取精神。這使他突破了元和體的範圍,進而學習白居易諷喻詩的詩風,創作了一批深刻反映和揭露北宋初期社會矛盾、富於時代色彩的作品。他的詩歌風格古樸,語言樸實無華,感情暢快淋漓,平易自然,開啟了宋朝詩歌藝術形式上顯著的散文化特征。

經過一係列對晚唐體、西崑體等五代文弊的矯正,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到宋仁宗朝時趨於成熟,並於宋神宗朝達到高峰。而宋朝詩歌的這種變化,同樣裹挾在對中國文學發展史有重要意義的“古文運動”中。這次運動不僅確立了散文體的正宗地位,使駢體文從六朝以來600年間的優勢走向終結,在詩歌方麵也促使宋詩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在唐詩巔峰之後又創造了詩歌生命中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