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藝術形式,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審美標準,不同科技水平研製出不同的創作工具,也形成了不同的創作模式。
原始人用石刀石鑿在岩石壁上刻畫出簡單的圖案;封建社會人們用毛筆、墨汁演繹黑白世界;工業革命後,機械時代的圖像開始湧現,人們開始使用機械工具,如照相機、電影攝像機、電視攝像機來捕捉影像。
20世紀50年代後,是以電腦為標誌,包括網絡光纖、多媒體在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創的信息時代。現今,迅猛發展並迅速普及的數字攝影和影像數字化處理技術,開創了影像表現領域的新空間,其逐步取代傳統攝影技術而占主導地位並成為現代傳媒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攝影的發展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攝影誕生170餘年來,作為一個藝術創作的工具和手段,攝影技術的發展同樣一直影響著攝影藝術的發展進程。曆史上的各種攝影流派的誕生、成長、淡出,既受到政治、文化、哲學思想的影響,又與攝影技術的發展與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牽扯。同時,攝影也一直走在科技發展的前列,並為科技前行提供了一個利器。1882年,法國人儒勒·馬萊(如圖1-10)采用多影像定時攝影法,實現了同一張底片上顯示動物的運動。他自製的“攝影槍”,每秒可拍攝12次,解決了連續攝影的問題;麥布裏奇在1877年以12張連續動體照片證明了人在奔跑中腿離地的瞬間,他革命性的視覺實驗不僅改變了人們對運動的認識,也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論根據(如圖1-11)。
圖1-10 儒勒·馬萊 攝
圖1-11 麥布裏奇 攝
時代在發展,工具在改進,同時人的審美趣味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人與機器、審美情趣與技術工具,兩方麵相互作用、相互演進,並最終在現代圖像藝術中完整而統一、集中而強烈地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