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攝影構圖理論主要研究構圖要素在平麵上,即二維空間裏的位置,從曆史的角度看,這種現象確有一定的合理性。
眾所周知,由於攝影技術的局限,早期攝影家使用的照相機鏡頭是標準鏡頭,廣角鏡頭和長焦鏡頭因製作複雜、價格昂貴,在攝影創作中運用得並不普遍。早期攝影家隻能在標準鏡頭提供的與人眼視覺相似的空間關係基礎上進行創作。他們不可能超前地想到新的創作機會——景深,從而把選擇空間也列入攝影造型的範圍。
但是,隨著現代藝術的發展和新的審美經驗的積累,攝影師們也開始關注起三維空間來。著名野獸派畫家馬蒂斯說得好:“作為一種明確的需要,每個時代都帶來了自己對空間的特殊感覺,哪怕是那些從未坐過飛機的人,我們的文明也會帶來他對空間、對天空新的理解。當然,這存在著一種新的完全占有這種空間的需要。”
在三維空間中,前兩維是長度和寬度,第三維便是景深。在一張照片上,景物的三維空間表現得越充分,那些景物看上去也就越真實。這樣,觀眾便會忘掉自己是拿著照片在欣賞,而會覺得自己成了照片中景物的一部分。製造三維空間感並非一定得有一段很大的距離。一張辦公桌的桌麵也可以表現出三維空間感,此時景深表現得好的話,桌麵就會有一個像飛機場那樣的空間感。當畫麵中的提示信息能夠使欣賞者感到各個物體在前景、中景和背景中所處的位置,看到它們相互為空間所分隔時,景深便得到了成功的表現。那些提示信息越強烈,景物的景深感也就越強。
某些景深提示信息隻有在物體即有景存在,又有背景或中景存在時才能產生。單獨的一把放在水中的叉子的景深度是很弱的,但當你在叉子後麵放上一塊擦洗用的海綿時,景深感便立即會得到增強。因為此時在前景和背景上各有一物,兩物之間為空間所隔離。在畫麵上那把叉子可以遮擋住海綿的一部分,以表示叉子的位置是在海綿之前,並且使兩者的尺寸大小能得以比較,從而顯示出兩者的間隔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