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密度是影像的生命源泉,那麽密度對比形成的反差則是照片性格的體現。
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藝術,基礎用色都是墨黑。但墨黑有深淺之分,所謂“墨分五色”,即“焦、濃、重、淡、輕”五種不同深度的墨的顏色。對於這五種墨色對比幅度的掌握和運用,便形成了繪畫的各種流派。各位畫家的風格雖主要是由於經曆、性格、師承的不同,但用墨的濃度也是畫風不同的原因之一。
攝影中的銀粒或染料就如水墨畫中的墨,但它們卻無法分成簡單的“五色”了。在攝影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光線極其微小的變化,在高精度的照相機解析下,在高靈敏度的底片相紙的感應下,都會引起照相密度的顯著變化。所以,為了描述密度變化的程度,人們不得不引入“反差”這個術語。
從攝影上講反差,在不同場合至少有兩種不同的含義。第一種是其本意,即表示底片的密度對比;第二種是最常用的一種,即指照片影像的密度對比,是評價照片表現力和個性的重要因素。
從攝影審美角度來看,反差的意思是指第二種,即照片畫麵的反差。照片畫麵反差以適中為宜,過大或過小都會對影像造成損害,給照片表現力帶來影響。但是,現實世界是千變萬化的,審美心態也是千變萬化的,反差的適當調控是對於適中反差的一定偏離,也會產生新的審美感受。
圖4-8 奧古斯特·桑德 攝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適中反差的照片(如圖4-8)。所謂適中的反差,是指照片畫麵影紋的密度對比,比較恰當地表現了景物主體部分的亮度差。正由於照片反差較好地體現了景物主體的亮度差,因而主體的各個部分、各個層麵都能得到較充分、較細膩的刻畫。這種反差在大多數場合都是具有表現力的,它能給人一種均衡、流暢、清晰、自然的審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