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森音樂節在北京·2009”係列音樂會之二
時間:2009年9月24日、25日
地點:國家大劇院音樂廳
樂團: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
指揮:克勞迪奧·阿巴多
女高音:哈內詩
上座率:90%
曲目:莫紮特音樂會詠歎調《善良的恩人,請接受我的謝意》(Vorrei spiegarvi,oh Dio!Ah,conte,partite,K.418);《嗬!如果可以,真想向你一吐心聲》(Nehmt meinen Dank Ihr holden G?nner,K.383);馬勒G大調第四號交響曲
一個很有趣的對比是:如果說與其他馬勒式交響曲比起來,三管編製的第四號交響曲樂隊規模已經小得多了,那麽開場的兩首莫紮特音樂會詠歎調看起來就像是室內樂編製。大概因為此前的樂隊排練中並未包含這兩首詠歎調,所以哈內詩的表現總是令人稍稍捏著把汗。高音明顯的偏低,聲音偶有不穩定——遊移在不易察覺的邊緣。大概因為實在太喜歡莎菲爾(Christine Sch?fer)的演唱,特別是印象深刻的莎菲爾與阿巴多在DG灌錄的莫紮特音樂會詠歎調,我總拿今晚的哈內詩與前人比較,這多少對她有點兒不公平。K.418的速度比以往都要快,樂隊和人聲都稍顯急躁,因此雙簧管和人聲沒有按優雅的“對話式”展開,倒成了交誼舞。
相對於阿巴多此前的演繹,今晚(引子)弦樂撥奏更為輕逸、靦腆(與第二首詠歎調漸弱的分解和弦式的木管尾聲部分倒是相得益彰)。哈內詩的嗓音條件不如莎菲爾,閉合音似較為拘束、不穩定(可能是速度偏快而不容易控製),雖然在高難度的(來回大跳的)幾個音上太過苛刻難免讓人覺得吹毛求疵,但尾聲前的最低音(b音,隨後17度大跳至d3)出現明顯的“鴨音”還是令人稍感遺憾。不過她的表現仍然可圈可點,其氣息控製總是一流的,分句精致,“表情”轉換流暢。特別是第二天(25日,是的,我也是又聽了一遍)的演唱,狀態更為穩定,發揮出色。樂隊的木管部分也更為精彩,雙簧管在“小號音區”矜持而通透的音色(K.418)、木管組(K.383)高貴而迷人的詠敘,與哈內詩的人聲融為一唱三歎,細膩的動態速度恰如其分地展現出微妙的律動變化(對比了兩天的演奏,阿巴多的即興所致),精致的音響纖毫畢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