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觀音聞色:音樂時光機

朝覲琉森

字體:16+-

“琉森音樂節在北京·2009”係列音樂會之一

時間:2009月9月20日、21日

地點:國家大劇院音樂廳

樂團: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

指揮:克勞迪奧·阿巴多

鋼琴:王羽佳

上座率:110%

曲目:普羅科菲耶夫C大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Op.26;馬勒D大調第一號交響曲

連續兩天!國家大劇院的空氣都是白熱化的!我有幸連續兩天到場聆聽。是的,我沒寫錯,110%的上座率(如果可以這樣計算的話)!此前早就一票難求,甚至開始賣“站票”,20號的首場音樂會,二樓後麵便站了兩排激動的樂迷。場內尚有“加座”,可謂史無前例。

開場的是普羅科菲耶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王羽佳一如既往的活力四射,令人目眩的速度、熠熠生輝的打擊樂效果、眼花繚亂的各個高難度段落……她似乎永遠看起來舉重若輕。萬無一失的觸鍵,躊躇滿誌,揮灑自如,三個樂章一氣嗬成,在末樂章精彩的尾聲中王羽佳完成了漂亮的收束。激動的樂迷們用掌聲為王羽佳喝彩,並向大師阿巴多致敬。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馬勒一開始就緊緊抓住了每個人的心——第一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的引子(恬美和神秘的弦樂),不但是進入整部交響曲的序奏,在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這也是進入整個馬勒精神世界的接引。在原譜中,緩慢的弦樂要求以“sempre ppp(始終保持最弱)”的方式演奏,“ppp”在浪漫主義後期的大型編製管弦樂隊中,也幾乎是可以實現的最弱的力度標記,但原本馬勒曾經明確地強調,這裏須盡可能地弱(以“最弱的聲音”來演奏),事實上每個現代的樂團都在向“pppp”努力。龐大的樂隊,難度不在於“最弱”,而在於對“最弱”的保持(這就像聲樂中“弱唱技術”一樣)。特別是:馬勒在這裏,把傳統的弦樂五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分成了九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都是分為三組)!除了最下麵的低音提琴聲部,上麵八個弦樂組都是泛音!要求“最弱”音,還要保持絕對的均勻、平穩、細若遊絲,又不能“若隱若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