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一周,我都“泡”在了國家大劇院。
阿巴多,偉大的黃金年代最後一位超級大師,36年後再度駕臨北京。他點燃的熾熱空氣感染的不僅是我,而是整個中國的聽眾。將近一周,國家大劇院都處於沸騰的氣氛中。
臻於至善
阿巴多帶領琉森樂團在北京演出的曲目,與前不久在琉森當地演出的曲目基本相同。特別是一模一樣的馬勒第一交響曲、第四交響曲,普羅科菲耶夫第三鋼琴協奏曲。雖然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包括馬勒室內樂團)的成員並不固定,不過2009年夏季音樂節的主要樂手阿什(Gregory Ahss)、巴列夏(Kolja Blacher)及克裏斯特(Wolfram Christ)等組成的核心陣營未變。每一首曲目相信已經爛熟於心,聽聽琉森夏季音樂節的實況,精湛的演繹近乎無可挑剔——阿巴多對於馬勒第四交響曲第一樂章第一主題起音的處理非常精妙,加入了富於彈性的漸慢。升f-g在第一小提琴上的滑音,被阿巴多加以強調,並在升f音上予以延遲,令滑音效果更為突出和精致。在鏡頭中可以看到,在琉森樂團8月22日的演奏中,做完這一效果後,樂手之間有一個相視而笑的奇妙的瞬間,既是同儕之間對於默契配合的相互讚許,又表達出各人對自己漂亮演奏的欣然。
北京,阿巴多的排練仍然認真、細心、一絲不苟。排練,從下午一直持續到晚上八點(中間略有休息),其排練強度,一般人已吃不消,更何況是一位重疾複愈、76歲高齡的老人。馬勒第四交響曲的排練,大師希望排除一切幹擾,因此沒有開放,於是我設法進入後台觀摩,在窄小的舞台觀察窗口管窺。無限豐富的聲音從側門的縫隙間爭相而出,不斷衝刷著聽覺。大概看我聽得實在辛苦,不知哪位好心的先生將側門留了一道縫,頓時聲音變得明朗起來。過了許久,我幾乎忘了身處何方,忽然身後傳來極具能量的女高音練聲,轉身看去,哈內詩正待入場,來回踱步,狀態極其興奮,又非常放鬆。兩首莫紮特音樂會詠歎調並未排練,而是直接開始馬勒第四交響曲第四樂章。好奇驅使,看了看哈內詩帶的樂譜,中間還有《少年魔角》(第四交響曲末樂章即根據其中的《天國生活》改寫),不得不佩服哈內詩高度的專業態度和敬業精神。如果是唱《伊多梅紐斯》,她大概會帶上克裏特島甚至整個地中海的地圖備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