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觀音聞色:音樂時光機

神壇上的馬勒?

字體:16+-

20世紀可以說是馬勒的世紀,特別是後50年,馬勒的交響樂成為炙手可熱的曲目。作為一名當代的樂迷,沒有聽過馬勒的作品簡直是不可思議的,CD唱片店裏沒有馬勒的唱片也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在一名初級愛樂者的數量有限的收藏中,都可以輕易找到幾張馬勒的作品唱片。而作為指揮家來說,僅僅指揮過馬勒的個別交響樂作品的經曆顯然是蒼白無力的,並可能令人無地自容。大多數聲名顯赫的指揮都把灌錄馬勒全集作為自己雄心勃勃計劃的一部分,甚至在已有的馬勒全集錄音中,不乏名不見經傳的指揮(及樂團)。

馬勒現象

馬勒現象可謂是20世紀最值得關注的音樂文化現象,從生前的聲名顯赫,到身後的一度遇冷,再到如火如荼的井噴式的“馬勒熱”。當然,馬勒在世的時候,他作為一名指揮的名聲要比作曲家更大一些,他的作品不如理查·施特勞斯的賣座。這多少有點兒像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老巴赫在世的時候,是一名受到尊重的技藝非凡的管風琴大師,但沒有多少人將其作品奉若神作,直到100多年後,隨著門德爾鬆等人身體力行地推動,巴赫無出其右的地位才最終獲得認可。在馬勒去世後,他的作品有被人遺忘的趨勢,主要有三方麵的原因:其一,馬勒在世的時候,有相當數量的演出都是由他本人執棒的,去世後,無論是後繼者還是樂團都不再有這樣的義務(包括在美國亦如是);其二,納粹執掌德國後,猶太人馬勒的作品很難獲得演奏機會;其三,由於缺乏時間的洗練,與他同時代的音樂家們還沒有認識到其作品的價值。

兩次世界大戰的紛擾使得歐洲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特別是在人的精神領域。無論是在法國還是在德國,一片蕭瑟破敗的景象,最美好的人文景觀也飽受重創,人們在痛苦中前行,發現再也回不到神話般的浪漫主義時代。後工業時代的焦慮、緊張、生硬、扭曲、痛苦、絕望……無時無刻不體現在同時代人的作品——以及此前馬勒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