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典傳承與博雅教育

一、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

字體:16+-

概言之,筆者在此所說的人類學本體論(anthropo-ontology),主要關注的是人類的存在形態(form of human being)及其存在質量(quality of human being)。這裏所言的“存在”(being),涉及人類生命或生存意義上的性質及其追求,因此在現實意義上也可將人類的存在形態視為人類的生命形態,將其存在質量視為生活質量。當然,“生命”在這裏具有本真特性和精神意味,關乎人在現實世界裏如何安頓自身和提高生活質量的感知與思想方式。若從美學角度看,這自然會涉及審美智慧。

有的西方學者認為,自黑格爾以來的現代哲學,已經用新的方式改變了我們所理解的知識根基。在維特根斯坦看來,知識根基不再是各種“命題”(proposition)或“意見”(opinion),而是“生命形態”(form of life)。[1]這與人所用來思考和交流的語言有關,也與人自身的存在形態和社會情境有關。應當看到,這個曾被黑格爾等哲學家視為絕對或無限精神的世界,最終竟然蛻變成一種偶然出現的動物恣意妄為的場所,這個動物實際上轉化為人,創設了自己的自由王國,並將其當作新的發現。[2]事實上,這個自由王國,既是人之為人的產物,也是人之為人的場所。至於自由,則是人的“生命形態”的最高追求。參照康德的觀點,自然向人生成,而人向自由生成,這是追求人生至福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正是人之為人的完善過程。在此過程中,人或人類可謂“一種獨特的存在”(a unique sort of being),可謂“一種交融著生物過程與能力和文化過程與能力的混血兒或合成物”(a hybrid uniting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processes and powers)。[3]

對於人這種“混血兒”,若從生物學角度來看,人在本質上屬於自然存在(natural being)或肉身存在(physical being),通過物質手段來滿足其生理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的自然屬性及其存在形態或生命形態;若從文化史的角度看,人在本質上屬於社會存在(social being)或精神存在(spiritual being),通過人文來造就人性、通過理智來滿足其精神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的社會屬性及其存在形態或生命形態。若從整合論(holism)的角度來看,人在本質上是自然與社會、肉身與精神兩種存在形態的混合物,要保障和提高其理想的存在形態或生命形態,既要滿足其生理或外在需求,也要滿足其精神或內在需求。但要看到,人在生理與精神兩個向度上的存在形態,都是隨著生存環境與文化轉型進行適當調適和與時俱進的(go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