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時期,通過普遍推行郡縣製、統一文字等政策,中原文明逐漸向四方傳播。到漢武帝時期,通過與北方、西方、南方周邊地區少數民族之間的交往,中原文明繼續拓展,大一統的局麵也逐漸形成。
漢武帝時期與周邊民族之間的和戰,實際上是始皇帝時期的繼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對匈奴的戰爭。
秦朝時,蒙恬率兵30萬北伐匈奴,修建長城,在北方建起了一道防禦設施,將遊牧民族與內地農業民族隔絕開來,但這種隔絕措施並不能完全阻斷匈奴內侵的步伐。秦末以來匈奴又占領了河南地(今內蒙古自治區達特拉、準格爾一帶),對匈奴騎兵而言,距離長安不過一兩日的路程,對漢朝威脅極大。從漢高祖劉邦直到漢景帝時期,與匈奴之間基本上保持著亦戰亦和、以和為主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緊張關係,同時保護了內地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
從公元前141年漢武帝繼位,到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這一時期內,漢朝與匈奴之間基本上還保持著比較和緩的關係,雙方在相鄰地區開展交易,漢朝也經常派人送給匈奴大量財物。匈奴自首領單於以下,都與漢朝親近,使節在長城之下來往不斷。但漢朝已經開始做戰爭的準備。公元前134年,抵禦匈奴的名將李廣、程不識分別被調往雲中、雁門,駐守北方邊地。公元前133年,漢武帝下詔命群臣討論對匈奴政策,詔令上說,我漢朝嫁女給匈奴單於,還贈送大量財物,結果匈奴還年年入侵,邊地屢受殘害,現在打算出兵攻打,是否可行?當時擔任大行令的王恢主張用兵,而以禦史大夫韓安國為首的群臣則主張和親。漢武帝隻得采納了韓安國的主張,仍然執行和親政策。
到6月的時候,忽然出現了一個機會。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這個地方有一個名叫聶壹的富豪,他通過主戰的王恢向武帝上書,表示願意借和親麻痹匈奴的機會,騙匈奴單於攻擊馬邑,然後漢朝以伏兵襲擊,必然能取勝。漢武帝看到這是個機會,不顧韓安國的反對,命韓安國、王恢、李廣、公孫賀、李息等將領率兵30萬埋伏在馬邑附近,等待匈奴軍隊到來。聶壹則向單於詐降,聲稱可以作為內應殺掉馬邑縣令,將馬邑拱手送給單於。回馬邑後,聶壹殺掉一個囚犯,將首級懸在馬邑城頭,假稱馬邑縣令已死。匈奴單於信以為真,立刻領兵進犯。不料,在前來馬邑的路上,發現沿途牲畜遍地,居然無人放牧,又抓住雁門尉史,這才知道是漢朝的計謀。匈奴人立刻撤退,結果漢朝30萬大軍徒勞無功。在漢武帝的震怒之下,王恢自殺身亡。這就是馬邑之謀,它是漢匈關係的一個轉折點。從此,雙方不再進行和親。自公元前129年(元光六年)直到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匈奴幾乎連年入寇,邊地民眾苦不堪言。就在這段時期內,漢匈之間進行了3次較大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