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天下之初,首先要確立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正如大臣王綰、李斯等人所言,秦王政一舉將原七國的轄地合而為一,通過郡縣製和統一的法令又極大地加強了對地方的控製。秦王政認為自身的功績不是五帝三王可以比擬的。如果再沿用以前三代君主的“王”的稱號,就不足以顯示出超邁往古的功業。於是秦王政下令群臣討論他的稱號問題。李斯等人認為古代的“天皇、地皇、泰皇”三皇之中,以泰皇最為尊貴,應該用這個稱號。但秦王政顯然有自己的想法,不屑於使用這個稱號。他下令說,自己的稱號應采用“皇帝”二字,係三皇五帝的集合,表示自己的功業超過三皇五帝,為天下最尊貴者。皇帝自稱為“朕”,皇帝的命令稱“製”,皇帝的文告稱“詔”。自此以後,這一套稱號沿用了2000餘年。不僅如此,他認為臣子沒有權利議論君主的德行,所以,皇帝死後沒有必要議定諡號。自己是天下一統後的第一任皇帝,因而稱“始皇帝”,子孫繼任者按照二世、三世……排列下去,直至傳之萬世。
為了表明秦王朝一統天下是曆史的必然,始皇帝一定要找到某種合理的依據,這樣,戰國中後期齊國的思想家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就成了他的首選。這個學說認為,王朝的興衰更替是有固定規律的,要按照五行(也稱五德)相克的順序(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運轉。每個王朝都與五行之一相應,後來的王朝在五行上要戰勝前麵的王朝,王朝的更迭就如此循環往複地進行下去。秦朝之前的王朝是周朝。鄒衍說,周朝應五行中的火德,那麽周朝之後的朝代應該是克火的水德。鄒衍創立這個學說很有可能是為齊國取代周朝服務的,因為齊國有屬於水德的說法。不料,這個發明竟被始皇帝用於實際政治。他聲明,秦朝代周而立,是克火的結果,因而有水德的瑞應。按照水德的特性,秦朝祭祀所用的顏色應該是黑色,因為水德的成數是6,所以帽子要高6寸,馬車寬6尺,天子馬車要用6匹馬,一步的距離也要6尺。黃河古代稱作河水,到了秦朝也應改名叫作德水。由於水性主殺,所以秦的法製也應嚴苛少恩,秦朝用暴政,大概與此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