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上卷)

第二節 生產的進步與城市和商業的繁榮

字體:16+-

鐵器時代的到來,為生產的進步開辟了廣闊的空間,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農產量大幅度提高,人口也隨之快速增長,城市得到了擴展,商業呈現出繁榮的景象。這一切使戰國時代的中國成為古代世界上少有的自由、繁榮的社會。所有這一切,為隨後的國家統一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一、農業生產

戰國時代,由於耕戰形勢所迫,各諸侯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紛紛製定重農的政策和法規;儒家、墨家、法家都提出了重農的主張和策略。還有一些學者強調農業的重要,他們對農業生產做了係統的研究,他們的作品,如《神農》和《野老》等,被漢朝的目錄學家歸入農家著作之林,可惜,這些著作已經失傳。今本《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也保留了這派的思想。在這些著作中,有關於土壤、農時、栽培技術、耕耨技術、優良品種的知識。所有這一切,為農業生產的進步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空間。在這個條件下,農業以及與農業密切相關的生產領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一)水利興修的成就

古代中國以農立國,農業發展離不開水利。防止和減輕水患,興修水利,是曆代統治者必須關注的大問題。戰國時代同樣如此。

第一,修築堤防。春秋時期,黃河、濟水等一些大河已經修築了堤防,黃河經過東周統治中心區域一帶叫作“堤上”的堤防(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濟水旁有“防門”堤防(今山東省平陰縣東北),在齊國境內。戰國時期,堤防的規模更大。齊國在距黃河25裏處修築了一條長堤防,下遊南岸有了堤壩,黃河泛濫時水位自然就抬高了。這樣,洪水從上遊開始便衝向趙國和魏國。於是,魏國和趙國也在距黃河25裏處修築長堤。此後,黃河兩岸50裏寬闊地帶洪水時而衝積,洪水去後,民人耕種,若日久無害,便修建房屋,形成聚落,大水來時,又被湮沒,便又修堤防來自救。這樣的堤防雖有以鄰為壑的用意,但對於本國來說,有利於農業生產則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