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在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聚集了一大批知識精英。他們不從事治理工作,專心從事學術研討活動,對當時的學術問題進行了積極的理論思考和熱烈的論辯,並取得了豐碩成果。我們今天仍能讀到的偉大著作,如《管子》、《慎子》、《荀子》等,這些都是在這裏寫成的。稷下學宮,以它無與倫比的傑出貢獻和崇高聲譽而載入古代中國文明的史冊。
一、百家匯聚
稷下學宮最初由齊桓公設立,時間大概是戰國初年。當時已經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給予特別的尊崇。不過,這個時候沒有太大的影響。戰國中期,特別是齊威王改革後,齊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再次提升,齊國的統治者更加重視稷下學宮。特別是齊宣王,尤其喜歡文學遊說之士。齊宣王給稷下學士特別的優待,下令授予鄒衍、淳於髡、田駢、接予、鄒奭、慎到、環淵等76人“上大夫”的官銜,讓他們超脫繁雜的政務,隻管議論,並在臨淄最為寬闊的大街為他們建起住宅,高門大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尊崇他們,讓天下諸侯的賓客都知道,齊國能招攬天下的賢士。結果,稷下學宮複盛,最多時竟至數千人,在古代世界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景觀。
稷下學宮匯聚了百家人物,是學術爭鳴的好場所。這裏不限國別,也不限學派,真正做到了五湖四海,諸家並存。齊國人鄒衍、鄒奭屬於陰陽家。齊國人田駢、接予、楚國人環淵屬於道家。趙國人慎到屬於法家。司馬遷認為他們都學黃老道德之術,從中發展出各自的學說。戰國後期的儒家大師荀子,趙國人,曾多次到稷下遊學,也多次擔任稷下學宮的祭酒(主持人),成為百家爭鳴的學術領袖。至於齊國人淳於髡,當屬於小說家或雜家,如果可能,應該歸入滑稽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