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中國文明 (上卷)

第八章 戰國七雄的改革(下)

字體:16+-

第一節 商鞅變法與秦的崛起

傳說顓頊之後有個叫女修的女子,她在紡織的時候,一隻玄鳥(燕子)降下卵,女修吞下,便生了大業。大業就是秦的祖先。大業之子大費輔佐虞舜調馴鳥獸,舜賜姓嬴。其後有蜚廉,服侍殷紂王。蜚廉之後有造父,善於駕馭,服侍周穆王,有功,封於趙城,是戰國趙氏的祖先。蜚廉的另一位後人叫非子,也因為造父的影響而姓趙氏。非子替周孝王在涇水和渭水之間養馬,有功,被賜為附庸,在秦(今甘肅省隴西縣)建立城邑,號稱秦嬴。周平王東遷時,秦襄公護駕有功,被封為諸侯,賜岐山以西之地,平王稱:“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驅逐戎,即有其地。”[1]秦穆公晚年,采用由餘之謀,伐戎,兼並了12國,開辟千裏土地,稱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國地處西陲,與戎狄雜處,文化落後,直到公元前384年,才廢止殉葬之俗。而且,由於強大的中原霸主晉國的阻隔,秦國一直無法越過黃河向中原發展。非但如此,河西地(今陝西省黃河以西的地區)也被晉國奪取。到了戰國初年,眼看著三晉及東方各國紛紛變法革新,秦麵臨著繼續落後的危險局麵。

公元前361年,年滿20歲的秦孝公即位時,形勢更加嚴峻,東方六國正蓬蓬勃勃開展變法運動,在齊國是威王當政,魏國是惠王(即梁惠王),國勢正盛。魏、楚與秦相鄰,對秦造成很大壓力。秦孝公雖積極有為,賑濟孤寡、招收能戰之士、申明有功則賞,但仍感到不足以使秦國富強。於是,秦孝公發布了《求賢令》:“過去我的先人穆公在岐、雍之間,修德行武,然後東向平定晉亂,以黃河為界,西霸戎狄,廣地千裏,天子授予霸主稱號,諸侯皆來朝賀,為後世開辟基業,甚是光彩而美好。不幸厲、躁、簡公、出子,國政不寧,內憂無暇顧及,遑論向外發展!三晉奪取我祖先留下的河西地,諸侯都瞧不起秦國,沒有比這更大的羞恥了!先君獻公即位以來,鎮撫邊境,遷都櫟陽(今陝西省西安市一帶),目的正是要向東發展,恢複穆公的故地,遵循穆公的政令啊!寡人想到先君的這個誌向,就常常感到痛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使秦國強大的,我就尊崇他,給他官做,與他分享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