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的再現是建立在考古學基礎之上的,隻有當考古學家不斷地把一座座古城、一件件古物和一批批古文獻發掘出來時,美索不達米亞的曆史與文明才始為人知。而對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破解,則要歸功於亞述學家。亞述學家成功地釋讀人類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之後,人類的文明史便有了最新的開篇。
一、楔形文字與歐洲的“古董熱”
真正的考古發掘始於19世紀中期,但人們的興趣卻可追溯到更早的時期。事實上,早在12世紀,來自西班牙圖德拉城的猶太教教士本雅明(Benjamin)就訪問了摩蘇爾城(Mosul)的猶太人。他是歐洲第一位穿越近東的旅行家,他正確地把該城附近的遺址認作亞述古都尼尼微[14],但他的記錄直到16世紀才發表。巴比倫古城位置的確定是1616年以後的事。當年,意大利旅行家彼得羅·德拉·瓦萊(Piedro della Valle)參觀了現代希拉附近的土墩。他具有敏銳的眼光,不僅詳細地描述了巴比倫城遺址,而且還把在那裏及烏爾城遺址發現的刻有文字的磚塊帶回了歐洲,這是楔形文字首次登上歐洲大陸。
17世紀和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眾多的旅行家和探險家抱著不同的目的湧向美索不達米亞,試圖根據《聖經》的記載來尋找埋在這片土地下的一度輝煌的古城。1761年和1767年,丹麥數學家卡爾斯滕·尼布爾(Carsten Niebuhr)進行了極有價值的考察,他不僅抄錄了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的銘文(成為釋讀楔形文字的重要材料),還第一次借助草圖向其同時代人闡述了關於尼尼微古都遺址的具體見解。幾年以後,法國生物學家A.米考克斯(A.Michaux)向法國國家圖書館出售了一塊發現於巴格達以南的泰西封附近的界碑,這是第一塊到達歐洲大陸的有價值的銘文。幾乎與此同時,駐巴格達副長官、科學院記者阿貝·比徹姆普(Abbe Beauchamp)仔細勘察了巴比倫遺址,並進行了美索不達米亞第一次考古發掘。但他也隻是雇用了幾個當地的工人,委托一位工頭負責。他第一次描述了著名的伊什塔爾神門,他還提及了一些刻有細小文字的堅固印章,並認為這些文字與發現於波斯波利斯的銘文相似。他於1790年發表的遊記很快便被譯成了英文和德文,並在學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