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不達米亞人並沒有為我們留下像埃及金字塔那樣堪稱世界奇跡的建築遺產,與他們的城市建築受到區域建築材料的限製有很大的關係。美索不達米亞的南部是一片兩河的衝積平原,嚴重缺乏建築用的石料和木材,在這片土壤裏,“根本就連一塊鵝卵石都找不到”[3]。隻有北部的亞述地區還能采挖到少量石料,這些少量石料還不夠用於建築亞述宏偉的宮殿和神廟等重大工程。
一、建築材料
雖然美索不達米亞南部沒有建築使用的石料和木材,卻擁有適於生產磚塊的理想材料——黏土。因此,美索不達米亞城市的主要建築材料是天然的黏土、蘆葦和灌木。其結果自然使建築物的規模和裝飾受到限製,且容易毀壞。
(一)黏土磚
在蘇美爾時期,人們將黏土在四邊有框的模子中模壓成型,並在太陽下曬幹,稱“日曬磚”(agurru),用於砌築房屋台基和牆心,並在表麵貼上具有防水性能的陶磚,以防牆體受潮侵蝕。在北部亞述地區,氣候濕潤,磚往往是燒幹的。石灰石以及更貴重的石料隻用於神廟和王宮的裝飾,而所有的私人住宅主要是使用黏土。
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幾千年的曆史進程中,作為主要建築材料的黏土磚也經曆了一段不斷變化的發展史。最早黏土磚的形狀是長且薄的,從公元前第四千紀至公元前第三千紀,它們便成了比較規則的矩形,一般來說長度是寬度的兩倍。磚的鋪碼方式因磚的形狀不同而有所區別。直到原始文字時期結束時,人們通常是將小的長方形磚平行放置,砌成一行行水平向的磚牆。後來,這種建築方法完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種新的建築方法:磚塊有所增長,並呈“平凸狀”,凸起的磚麵上常常有一個手指或拇指的印記;這種磚的規格為20厘米×30厘米;它們像書架上的書一樣,一邊朝下放置並且每一行都朝與上一行相反的方向傾斜,從而形成人字形排列。這樣形狀的磚多用於鋪路。後來,類似於正方形的磚被大量使用。這種磚寬31厘米,長34厘米,厚8~10厘米。亞述地區的建築磚略大些,寬37厘米,長38厘米,厚10~15厘米。人們常用瀝青(kupru)作為黏結材料,後來石膏被用來做灰泥(g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