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服務機構,在國外同醫院、學校(義務教育階段)等一起被界定為“非營利組織”。我們所熟悉的大多數管理理論都是為了企業管理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作為不計盈虧的公共服務機構似乎用不上。彼得·德魯克在1990年出版的《非營利組織的管理》中這樣論述:“非營利組織沒有所謂‘損益’,它們往往會認為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公正、合乎道義並服務於美好理想的,因此,即使沒有達到預想的結果,也不願意考慮是否應該把資源用到其他更合理的地方。非營利組織可能比企業更需要在運作方麵進行合理的取舍,需要大膽麵對重要抉擇。”[8]其實,從表麵看,作為非營利組織的公共圖書館不需要在乎和計算盈虧,沒有財務的底線,看到需要就去行動,但實際上卻處處受到資源的限製。公共資金、專業人才,甚至土地、館舍等的稀缺,都決定了在公共圖書館隻能調動有限的資源、提供有限的服務。公共圖書館服務供給上的有限與用戶對公共圖書館服務需求相對的無限,使公共圖書館必須考慮資源的組織和優化,考慮服務成本及其與效益之間的關係。
另外,公共圖書館提供的是機構化、專業化的服務[9],其服務的提供,不僅需要館舍、設施設備、文獻資源等硬件,也需要專業人員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在科學的工作流程下進行專業設計、分工協作、互相配合。因此,部門和人員之間的協調、流程之間的配合,以及服務效益的提高都需要科學的管理。
公共圖書館服務體係是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10]隨著公共圖書館走向體係化、網絡化,特別是總分館製與單個圖書館相比更加規模化、係統化,因而公共圖書館的管理比以往更複雜、更重要。
一、公共圖書館管理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