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
管理伴隨人類社會的進步而出現,是勞動分工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產物,並隨著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發展而發展。
個體戶經營一個小店,進貨、銷售、收款等全由一人承擔,由於沒有勞動分工,就不需要管理。隨著小店的發展,出於擴大業務而雇用職員時,勞動分工就結伴而來,因而這個小店也隨之產生了管理的需求。
勞動分工可以提高工作的專業化程度,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係統地分析勞動分工及其經濟效果的是亞當·斯密,他在18世紀就在生產針的工廠中發現:采用1名工人完成全部18道工序的方法與1名工人隻需要完成全部工序中的幾道甚至1道相比,前者的工作效率要低得多,因為後者的勞動分工使工人的工作更加專業化,從而能夠提高工作的熟練程度。亞當·斯密認為勞動分工有三個好處:(1)分工可以使勞動者技術熟練程度很快地提高。(2)分工可以使某個人專門從事某種作業,可以縮短從一項工種轉到另一項工種所耗費的時間。(3)分工可以使專門從事某項作業的勞動者經常改革勞動工具和發明機器。[1]公共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可以不知道這個故事,但隻要從事過采編,那麽一定知道在圖書分編時,如果采編部門采用了由每一名采編人員從頭至尾完成全部采編加工過程,這肯定是一種低效率的做法,而且,不同的員工對各道工序有著不同的悟性和興趣,如果設定某個工種的一個指標,則有的員工可以輕鬆達到而有的員工並不能完成,但換一個工種則可能情況就會相反,因此,讓合適的員工上合適的崗位可以進一步提高效率(在第五章“公共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中會有進一步論述)。現在來看,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甚至不需要學過管理學。所以,通過科學的專業分工,可以提高員工的工作熟練程度,並使流程之間加強協調和配合,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這其實是一種自然而然產生的思想,而這就是產生管理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