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高校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創新研究.2018年全國師範大學國有資產管理研究會論文集

一、高校資產管理的發展和變遷

字體:16+-

(一)計劃經濟體製之下的高校資產管理(1949—1978)

這一時期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高校作為事業單位的重要組成部分,資產屬於國家所有,政府掌握著高校的設立、注銷及編製,對其各種活動進行直接管理,並為其正常運行提供財政支持。這種高校國有資產製度奠定了我國高校發展的基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該模式在實踐中表現出管理人員國有資產管理意識淡薄、管理製度不完善、職責不清、資產使用效率低、資產閑置浪費等問題,製約著高校的發展。

(二)市場經濟體製下的高校資產管理(1979年至今)

改革開放以後,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下,我國高校國有資產管理體製也開始改革。

1.改革探索階段(1979—1987)

1979年,財政部出台了《關於文教科學衛生事業單位、行政機關“預算包幹”試行辦法》,國家對包括高校在內的行政事業單位進行“預算包幹”改革,使高校在結餘資金上有更大的支配權,激勵相關主體努力提升資產使用效率。同時,國家也開始出台規範國有資產處置收益等一係列政策,如“收支兩條線”。但是,計劃經濟模式仍然是高校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的主導。

該階段世界銀行開始給中國高校貸款,用於科研設備的購置,拓展了高校經營性國有資產的來源,優化了其結構,改善了辦學條件,促進了高校事業的發展。世界銀行對於貸款使用有較為嚴格的全過程管理,目的在於保障貸款能夠產生較高的社會及經濟效益。以此為契機,人們開始關注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管理,製定出一係列的規章製度,將評估、招標等機製引入國有資產管理之中。

該階段的改革使高校具有了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支配及收益權,在激勵了相關主體提升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效率的同時,因分級管理體製而沒有製定出完善的監督機製,也使機會主義行為的風險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