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鋼琴欣賞十八講

二、一個人的日記

字體:16+-

人們通常對“練習曲”沒有什麽好感,把它當做技術訓練的模板,枯燥、乏味成了與練習曲形影不離的關鍵字。如果音樂史上沒有肖邦,也許練習曲不會改頭換麵,但恰恰是因為肖邦所作的27首短小的練習曲,專門為《練習曲》而錄製唱片的鋼琴家出現了,專門取出唱片欣賞《練習曲》也成為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肖邦用藝術性征服了簡單的技術訓練,改變了人們對練習曲的看法。

《練習曲》並不是肖邦集中寫就的一部作品,而是由兩套外加三首,一共27首小作品組成的。這些作品完成於1831年至1837年之間,它們短小精悍,記錄著肖邦的情感片段,其中既有徐緩哀愁的篇章,也有歡樂活潑的小品,還有犀利嚴峻的檄文。肖邦將一點一滴的情感都注入到這兩套作品中,不加掩飾地在“練習曲”這種傳統形式下直抒胸臆,將它寫成一本自己的日記。

《練習曲》中,有一些作品讓人聽過之後餘味不絕。在作品10號中,第三首《E大調練習曲》,被稱為“離別”,是肖邦完成於1832年的一部作品。雖然肖邦以練習曲的“名義”創作了該首作品,但是,它卻更像肖邦在悲苦時寫下的一首短詩。《E大調練習曲》在徐緩的速度中用極富歌唱性的旋律發出悲傷的感慨,既有溫存,也有憂愁。這部作品的靈感來自於對祖國的思念,肖邦稱自己是“離開母親的波蘭孤兒”,他將發自心底的孤寂全部寫入這部作品。音樂以中音區樸實的旋律開始,寧靜安詳,而低音兩個聲部中的其中一個持續彈奏同一個音符,就像潛藏在平靜中的暗流,積蓄著一種不安的心情,充滿焦慮;另一個則隨著節奏變化,給了旋律低沉有力的支持。

這部作品的旋律應該算得上是肖邦最優美的曲調之一,它打動了很多作曲家,有人給它填詞變成上口的歌曲,有人將它改編成管弦樂作品。就連肖邦自己也承認,這樣的旋律,他可能再也寫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