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鋼琴欣賞十八講

第十一講 此情無關風與月——肖邦(下)

字體:16+-

一、童話還是史詩

肖邦一生寫有四首鋼琴《敘事曲》,完成於1831年至1842年之間。分別是《G小調第一敘事曲》、《F大調第二敘事曲》、《降A大調第三敘事曲》和《F小調第四敘事曲》。在這四部作品中,音樂與故事完美結合,每一部作品都與一部文學作品相關。肖邦創作敘事曲的多數靈感來自於詩作,比如第一首作品是受到密斯凱維支長詩《康拉德·華倫洛德》的啟發,內容是關於立陶宛人康拉德·華倫洛德為國複仇的故事。作品通篇洋溢著悲壯色彩,肖邦的音樂中也體現出史詩般的壯麗場麵。這首作品曾經在電影《鋼琴師》中出現,音樂凝重而堅決,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在四首敘事曲中,有一首最短小的作品似乎並不引人注意,這就是《F大調第二敘事曲》。但是,這首作品卻代表了肖邦在敘事曲這一音樂體例中的獨特構思。舒曼在聽完這首作品之後,曾經感歎隻有肖邦這樣的天才,才會寫下這樣一部充滿對立又完全不同於以往的作品。

《F大調第二敘事曲》第一主題的草稿在1836年就產生了,最後 出版已是1840年。作品潛藏有出人意料的戲劇故事。音樂既有寧靜和煦,也有暴風驟雨。肖邦在這部作品中製造了兩個明顯對立的情緒,一邊是明淨、柔和的詩意,一邊是激憤、痛苦的場景,他們反複交互出現,音樂在對比和變型中伸展。

關於這首敘事曲的來曆有很多說法,音樂界比較集中的兩個觀點分別是“史詩說”與“童話說”。

“史詩說”認為這首作品的靈感來自密支凱維奇的長詩《斯維切什湖》。詩中講述了一位仙女出現在斯維切什湖麵,向人們講述這片寧靜湖水的由來——立陶宛人反抗外來入侵,在城中奮戰數日後仍然失守,在敵人攻入立陶宛城的時候,人們的祈禱變成了現實,鋪天蓋地的大水將世界吞沒。喧囂之後,隻留下了平靜的斯維切什湖麵。另外一種說法即“故事說”認為這部作品來源於一個童話,美麗的水仙女愛上了英俊的少年,他們發誓相愛不離不棄,但是,當水仙女變成了另外一個美麗女子勾引少年的時候,少年卻又意亂情迷。水仙女悲傷而惱怒,她掀起湖水,將少年吞噬,最後自己也消失在湖心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