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鋼琴欣賞十八講

三、丟失一分錢的憤怒

字體:16+-

一個格羅申在19世紀初的維也納代表什麽?郵寄一封信件?買半個麵包?還是其他什麽?有記載表明,一個短工在每天掙到的工資,大概是五個格羅申。讓我們來看看貝多芬的生活。雖然有很多貴族資助,但是貝多芬在維也納最初的日子裏還是顯得非常拮據。他住在一個地下室裏,除了樂器和幾樣簡陋的家具外,屋子裏再無其他。貝多芬每天以做家庭教師、創作樂曲賣給出版商維持。與世隔絕顯然不是辦法,他設法與音樂家、社會名流交往,於是不得不置辦幾套像樣的衣服,並在社交方麵花費一些。在貝多芬故居的一個筆記本裏,窮困的作曲家曾經記有這麽一筆“25個格羅申,為自己和海頓買咖啡”。他每花一個格羅申都要掂量一下。

貝多芬去世後,人們在他家中的書桌裏發現了一首《G大調回旋曲隨想曲》(Op.129)的手稿。這是一部快速而動機簡單、性格鮮明的回旋曲,樂譜紙上字跡紛亂,而且結尾處隻留下幾個音符,作品並沒有完成。在作品的最上方,用鉛筆寫著“丟失一個格羅申的憤怒”的字樣,顯然,與通常的字跡比較,給作品取名字的人並不是貝多芬,對這個名字到底是貝多芬授意過的,抑或作曲家本人所起都一無所知。奧地利的另一位鋼琴家,安東·迪亞貝利買下這份手稿,並將作品進行了一些修改和完善,把後麵沒有寫完的部分填補齊全。最後,一部幻想曲風格的回旋曲誤打誤撞地成為了貝多芬最精煉的小品之一。

這部小品寫成的真正原因,也許除了貝多芬本人,不會再有人知曉了。但是,他的名字《丟失一分錢的憤怒》(現在一般直接將格羅申譯為“一分錢”)卻並不像那些後來被出版商強加命名的作品一樣惹人反感。曲中的憤怒並不是憤怒,就連說是氣憤也不能算得貼切。快速的音群為聽者展現出了滑稽的場麵:流浪漢在忙亂中追逐掉落在馬路上的錢幣,那錢幣向前滾動,滴溜溜地最後落進了排水溝中。流浪漢摘下頭上的帽子,憤怒地跺腳,將帽子摔在地上。這個場景猶如電影回放,反複而離奇。作曲家的目的何在?他究竟是在觀察別人,還是在打趣自己?誰又能否認貝多芬本人就是那名倒黴的流浪漢?雖然是快速的,但是樂曲並不歡快,隻有無奈和自我嘲弄,幽默又冷峻。又有幾個人能在窘境中取笑自己,寫一部帶有黑色喜劇效果的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