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方以智心性論研究

一、天道之諸異名

字體:16+-

方以智認為天道不可正言,他說:“孔子沒後,有漆雕開之儒,有子張氏之儒,有子夏氏之儒。獨子貢歎‘性與天道不可得聞’,始知反聞之妙;竟爾廬墓六年,不知下落。孟子作七篇,後亦杳然不知蹤跡。俊哉翻身去,千岩萬壑無尋處。”[3]他認為子貢所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是指性與天道不可正言,但卻有“反聞”天道之妙處。所以,他以為莊子的“無端崖之言”恰是表明先儒的性與天道,如他說:“莊子實尊六經,而悲一曲眾技,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故以無端崖之言言之,其意豈不在化跡哉?”[4]莊子尊六經不一定是事實,但方以智以此來說明自己的“無端崖之言”乃是尊崇六經,卻是事實。同時,這也說明了天道難以表詮,以及須以“無端崖之言”詮釋孔顏之道的必要性。盡管如此,為了說理之便,下文在探討天道諸多異名及其內涵時,仍然主要摘其正言為據。

方著中諸多天道異名,皆從不同側麵揭示了“於穆不已之天”之特質。其中,主要有幾、所以然者、至理、時中、太極、大一、至一、神、絕待、真常,等等。方以智以為天道“其圓如珠”[5],難以理會,如果以分解的方式來解讀天道,就是有所“執”,這本身就不合其心。依其意,我們隻能從他的“無端崖之言”中“會者妙會”[6]。另外,方以智常將這些天道的諸多異名渾全地放在一起說,故將它們分開也顯得不甚合理。為了研究的方便,暫且如此。

(一)貫幾

“質測即藏通幾”是方以智(尤其他是入佛前)的重要哲學命題,“通幾”幾乎成為他的標誌性哲學範疇。但“貫幾”比“通幾”更能體現“於穆不已”的天道特性,原因有二:首先,方以智早年喜言“通幾”,而晚年多言“貫幾”,筆者多取其晚年思想立論。其次,因為“會通”、“通變”、“通類”是方以智早年著作用語,每言及“通”,讀者自然會聯想起“會通”、“通變”等諸說,而此“通”皆為主體人的行為,為了避免與“寂感之幾”、“大造之主”之“通”相混淆,故取“貫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