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說:“自古及今,無時不存,無處不有,即天也,即性也,即命也,即心也。”[1]天道、性、命、心,同為一體,這就是他所說的“以上貫下,即無上下”[2]的天人一本[3]的思想。此體即是“仁”,如他說:“知之所到,則性命交關總貫此處;精神所聚,則天地古今總歸此眼。圓滿周遍,覿體靈明。醫言一身不覺處謂之不仁,總是一心,不必自解其非二也。”[4]此“覿體”是仁,亦是心,親切醒人,由此接通天道與仁心。在保證以“仁”言道、言心、言性而不失為儒的同時,方以智對仁體“圓滿周遍”義的闡述,極富個性特色。他很少直接就道體、仁心本身言“圓滿周遍”性,而是分別將體與萬象抽象化為絕對的“一”與相對的“二”,再用“一在二中”、“舉一明三”、“不落有無”等“以數明理”的方式,或以“全樹全仁”之喻,來著明此義。這就是他所說的“善巧而理數之”的鮮明特色與喻道方法。其特有的思辨性和想象力將程伊川的“體用一原、顯微無間”義推向極致。下麵,先從天道說起。
[1] 龐樸注釋:《東西均·三征》,第47頁。
[2] 方以智說:“果能死心裂眥,知尊善之故乎,雖誠明知行,本末內外,絡索而即當,以上貫下,即無上下,而存存由己矣。”(見龐樸注釋:《東西均·公符》,第106頁。)
[3] 方以智說:“夫知人而不知天者,近乎愚。知天而不知人者,近乎誣。學者不知天人之一,奈何以此議聖人也。” (見張永義、邢益海校點:《藥地炮莊·總論上》,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第31頁。)
[4] 方以智:《一貫問答·問仁智》,龐樸注釋,載《儒林》(第一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第275頁。(以下僅注篇名與頁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