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工夫實踐就是要成聖,對方以智而言,聖人是天道的最好體現者,其氣象亦本天道而來。他特別重視天道的“圓滿周遍”、“不落有無”與“無思無慮”性,在“人心即天”的理念指導下,“從心率性”、“心即是矩”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理想的聖人。這一切都是“打破內外”的工夫實踐所臻內外一體的自由境界,亦源自他對“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的真切體悟。正是這種文化**,傳統的道德法則才具有了內在性與普遍性意義,否則,儒家的“禮”隻是一種異己的外在行為規範。另外,他又力求在“率性”與“禮”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但由於他堅持認為眾人“雖性與聖人不殊,而終身不睹焉”的原因,勢必出現“以四個禮字,作四把刀”與“上者,見禮即是自己”兩種不同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