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方以智心性論研究

二、“格破內外”與“致無知之知”

字體:16+-

理學家們對《大學》“格物”的解釋,莫衷一是,劉宗周曾謂“格物之說,古今聚訟有七十二家”[42]。不僅朱子學與陽明學兩大傳統對“格物”的訓釋有異,即使陽明學內部亦呈現出較為複雜的局麵。聶雙江與王龍溪就曾於“格物”之訓,展開過激烈的往複論辯。聶雙江以“致知者,止至善之全功。格物者,止至善之妙用”[43]為根據,提出“格物無工夫”之說,他在《答王龍溪》第一書說:“愚夫愚婦之知,未動於意欲之時,與聖人同,是也。則夫致知之功,要在於意欲之不動,非以周乎物而不過之為致也。鏡懸於此而物自照,則所照者廣。若執鏡隨物,以鑒其形,所照幾何?延平此喻,未為無見。致知如磨鏡,格物如鏡之照。謬謂格物無工夫,以此。”[44]王龍溪則堅持“格物正是致知實用力之地”,他說:“所謂‘致知在格物’,格物正是致知實用力之地,不可以內外分者也。若謂‘工夫隻是致知’,而謂‘格物無工夫’,其流之弊,便至於絕物,便是仙佛之學。徒知致知在格物,而不悟格物正是致其未發之知,其流之弊,便至於逐物,便是支離之學。爭若毫厘,然千裏之謬實始於此,不可不察也。”[45]龍溪所言正是王陽明“隨時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之意。王陽明、王龍溪的內聖外王、體用圓融之學以此可見,聶雙江“歸寂”、“絕物”亦賴此以明。下麵通過對方以智格物致知論的分析,我們可以窺其“提心宗而百家之理皆歸一”[46]的為學旨趣。

(一)“格破內外”的格物論

對方以智來說,“盡心”仍然是最本質的工夫,“格物”並非是有別於“盡心”的另一套工夫。他以“克”、“燼”訓“盡”,“盡心”就是要“克其皮相之己,複其大一之己”。換一種方式來說,就是“外皆是內,一破即通”。破除阻礙仁體流行之核“皮”或“殼”(即私欲)就是“盡心”工夫的著力點。“格物”工夫的著力處亦在此,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