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心”(認知心)觀世界,“全樹全仁”隻是一種自然現象,如果能依此現象體悟到為人之本質,還須“公心”。程明道說“觀雞芻,此可觀仁”就是基於“公心”的道德意境。在自然界,存在“甲閉而生機不複”之實情,在道德實踐領域,亦有“雖性與聖人不殊,而終身不睹”之眾人。若真能從“全樹全仁”中體悟出“內外合一”、“萬物一體”的道理,還須有“盡心”、“格物”等工夫,方可達到“千枝萬葉敷榮而出,複還舊觀”的境界。方以智對“盡心”與“格物”的理解,可謂別具一格,他訓“盡”為“燼”、“克”,訓“格”為“至也,方也,正也,通也,感也”。對他而言,仁心是“自強不歇,於穆不已”之體,是“生機”,這種“生機”能起德行創造之用。於是,“從心率性”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最高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