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說:“自古及今,無時不存,無處不有,即天也,即性也,即命也,即心也。”天道、命、性、心同為一體,這就是他所說的“以上貫下”的天人一本論。文章首章提及的天道諸特性,諸如“圓滿周遍”、“不落有無”等,亦皆為“公心”與“公性”所具有。方以智論心與性的特色是:第一,他總喜本《中庸》的“天命之謂性”和《易傳》的“繼善成性”來論說心體(“公心”)與性體(“公性”),如:“以名其生機之流注焉,名之曰性”、“最初之直心從天降從中出者也”及“心即是天,天休歇耶?自強不歇,於穆不已”。他特重心性的“虛”、“神”、“生”與“於穆不已”性,以保證作為道德實踐之超越根據的心性的純粹性與創造性。在心性一體的前提下,其“心”多重“弘道”義,而“性”則較偏重“生”義。第二,從學脈方麵來說,方以智說仁心、論公性,給人一種強烈的感覺:他是本著程顥“識仁”的思想進路而發的。盡管他增添了新時代的思想因子和藉喻出意、以數明理的說理技巧,但基本元素仍不離程顥所創,尤其是程顥的《識仁篇》和《定性書》、謝上蔡的《語錄》、胡宏的《知言》等。另外,方以智論“公心”,又資取了張載的“天心”說和王陽明的“良知”說。不過,與先儒不同的是:方以智提出“道寓於藝”、“質測即藏通幾”的新觀點,肯定了經驗知識之於“道”的必要性。第三,“眾人生性,聖人始是成性”的觀點。這種觀點直接導致“上者,見禮即是自己”與“法為中下立”的出現。第四,“公性在獨性中”和“公心寓於獨心中”的說法。從表麵上來看,這種說法很特別,其實這隻是“一在二中”、“一多相貫”在心性論方麵的推闡與具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