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方以智心性論研究

二、“公心寓於獨心中”——“公心”與“獨心”之關係

字體:16+-

“公心寓於獨心中”或“不生滅心在生滅心中”與“公性在獨性中”一樣,同為“一在二中”這種理論在心性方麵的具體應用。“公心”就是永恒的“不生滅心”,他說:“氣習聚者散,而大心無聚散。”[81]“大心”是就“公心”之“足塞天地”而言,其實一也。“大心無聚散”,故名之為“不生滅心”,皆為超越的道德創造之本心、仁心。本心、公性與天道一體,同為無相無跡的、絕對的“一”;“獨心”或“心包絡”屬氣質層,相對絕對的道體而言,“獨心”等同於物而為相對之“二”或“多”。相對“公心”而言,“生滅心”或“獨心”亦有二義。其一,相應“公心”的普遍性,“獨心”就是具體的、經驗的心,它既指生理意義上的“肉團心”,又指認知之心。這種經驗之心,相對於“公心”而名為“獨心”,相對於“大心”則名為“小心”,皆為朱子所謂“肺肝五藏之心”[82]。其二,相應“公心”之無思無慮、不立一意而言,“獨心”又泛指私心,馳於外物之心。

鑒於上述“公心”與“獨心”之義,“公心寓於獨心中”既可指心與物之關係,又可指心(性)與情、公與私之關係。心物關係下文有專節述之。關於公(心)與私(情欲)之關係,方以智提出“情由性發,性由情顯”,這是合乎“一在二中”義理邏輯的,本文第三章第二節詳論之。下麵重點考察作為認知之心的“獨心”(或小心)與“公心”的關係。“小心”對治“質測”之學,而“公心”則關乎“通幾”之學。“質測即藏通幾”、“心不用而用小心”和“心物不二”皆以“公心寓於獨心中”為理論基礎。

(一)“心不用而用小心”——由“質測即藏通幾”說起

“質測即藏通幾”是方以智“坐集千古之智”、“借遠西為剡子”的重要思想結晶。侯外廬先生是此命題的最早詮釋者,他認為“質測即藏通幾”揭示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83]目前,學術界對“質測即藏通幾”的理解大致本於侯先生所論,如張學智教授認為:“質測是一種實證的知識活動,……通幾是從個別推知一般,從可見的物理推知不可見的道的哲學活動。”[84]郭齊勇教授解釋說:“就其最直接的涵義而言,是說具體科學本身就含著哲學的道理,或者說,哲學的道理也就表現在具體的實證科學之中。”[85]羅熾教授將此命題與“通幾護質測之窮”放在一起解釋說:“一方麵是自然科學中包含了哲學認識方法論,另一方麵是哲學認識方法論指導自然科學的進一步深入,兩者相輔相成。”[86]以上種種解釋不能說為錯,但並不十分準確。他們雖然發掘了中國傳統哲學命題中所蘊涵的現代意義,但也遮蔽這一命題所固有的豐富內涵。其主要原因是對這一命題中的三個關鍵詞(“質測”、“通幾”、“藏”)的解釋不夠深入,尤其是忽視了與該命題相關的“公心寓於獨心”及“心不用而用小心”等說法,因而給人一種非常突兀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