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方以智心性論研究

一、“名之曰性,以名其功能之蘊藏焉”——論“公性”

字體:16+-

方以智說:“有情無情,莫不由焉,名之曰道;由與由者,求其主而不得。名之曰天命,以名其生機之流注焉。名之曰性,以名其功能之蘊藏焉。”[2]此言本《中庸》“天命之謂性”來說性之名與實:大道浩浩,何處非命?天道“流注”於個體,始有性之名。此名偏言超越之體,即方以智所言“主”,非合神與氣,張載曰:“天所性者通極於道,氣之昏明不足以蔽之。天所命者通極於性,遇之吉凶不足以戕之。”[3]純粹、完滿的道德人性隻能根植於道,非雜於氣,偶然之物不能“蔽之”、“戕之”。“生機”是性之實,此侔於天道“生生之德”。儒家言性,就是為了建立道德價值之源,而不是泛言宇宙生成。所以,言性旨在立體,著其“功能之蘊藏”之實與用。這種源於天命、具有“生機”之性,乃是超越的普遍之性,人人具足。對方以智而言,心性本為一體,心即是性,性即是心,但性更突顯了本心的創生之能,心則強調道德主體的主宰性。

(一)性是神、是虛、是仁

方以智說:“人物靈蠢各殊,是曰獨性,而公性則一也。”[4]“公性則一”之“一”相對於同語中“各殊”而言,即同一無別義;若就妙道“生機之流注”而言,此“一”就是“於穆不已”之天道,即“生生之本”。性與天道為一,二者同質而異名。既異名,則有不同處。天道偏重於宇宙論地說“於穆不已”之體的流行、化生;性則主體地言聖德之仁與神。二者一也,如周敦頤曰:“天道行而萬物順,聖德修而萬民化。大順大化,不見其跡,莫知其然之謂神。”[5]其中“大順大化”言天道與聖性之作用,“不見其跡”形容其寂與虛。至寂而化物,物生而複於寂,其妙之謂神。以實踐主體人而言,性之“生”義,就是道德的創造性。先看性之“神”義,方以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