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方以智心性論研究

第二節 “舉一明三”——體用相即的圓融論

字體:16+-

方以智出言忽起忽落且支離難解,然於“一在二中”、“舉一明三”之論卻是相對比較集中,其意亦較明了。自其披緇之後,從論說的集中程度上說,沒有可以與此論相媲者。如果說在早年的《通雅》、《物理小識》中,“博乃能約”、“質測即藏通幾”這種“一多相即”的思想還隻是“一在二中”的雛形;那麽,在其中年《易餘》、《東西均》等著中則舍“考據”與“質測”,集中論說“一在二中”、“舉一明三”的道理;在更晚的《一貫問答》中,則幹脆“全身滾入事中”,所見全是“一”,亦皆為“多”,萬物一體之境乃最終圓成。在一定程度上說,方以智的心性論,就是在對“一多相即”、“一在二中”的詮釋過程中漸趨圓熟的。

體用圓融:圓者,圓滿無遺,即他所說“診知此一法身圓溢周洽,則九十九萬毛竅皆太極也”[1],“道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舉之”[2];融者,通一不隔,即他所說“貫則為一”、“萬物一體”以及“全樹全仁”等。體用是一般用語,在方以智,即為道器、仁樹或“一”“二”。此“道”或“一”既客觀為天道仁體、神體,亦主觀為心、為仁。他早中年多以“至理”、“所以然者”、“太極”、“公因”等顯客觀之天道,而晚年則多以道德本心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