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的學術論爭,是中國學術論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翻譯論爭及翻譯理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麵。整個20世紀中國文學翻譯史,不僅譯作上成果累累,學術爭鳴也呈現出百花爭豔的局麵。文學翻譯論爭所涉及的問題較為廣泛,探討較為深入,論爭的起因和背景有所差異,呈現出較為複雜的樣態。通過梳理和整合,我們可以把有關文學翻譯的學術論爭分為十個主題,可以總稱為“十大論爭”。
第一大論爭,是“信達雅”之爭。由近代著名翻譯家嚴複提出的“信達雅”,是晚清以來中國翻譯及翻譯文學理論中最有影響的理論命題。它既是嚴複翻譯經驗的精煉的總結,也相當程度地揭示和概括了翻譯活動的本質規律。在一百多年來的中國翻譯理論中,沒有哪一種學說像“信達雅”一樣具有如此深遠和廣泛的影響力。由於嚴複的“信達雅”隻是有感而發,並未做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的界定,後來的人們或解釋、或闡發、或引申、或讚賞、或質疑、或貶斥,各抒己見,眾說紛紜,真正出現了百年爭鳴、百家爭鳴的局麵。其間的爭鳴出現過三次**:第一次是20~30年代,第二次在50年代,第三次**始於80年代,延續至今。通過論爭,“信達雅”的曆史淵源、內在含義,作為翻譯及翻譯文學的原則標準是否適用等一係列問題,在論爭中也逐漸明晰。更重要的是,“信達雅”在論爭中被不斷闡發、不斷完善,從而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它作為翻譯及文學翻譯的原則標準的持續有效性得到了大多數論爭的充分肯定。
第二大論爭,是直譯與意譯之爭。20世紀初直至80年代,我國翻譯文學界一直都是將直譯意譯作為一種翻譯方法的概念來使用,並圍繞直譯意譯進行了長時間持續不斷的論辯。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意見:1.把直譯理解為逐字譯,並加以提倡;有的提倡直譯,但不把“直譯”理解為逐字譯,並把直譯理解為唯一正確的方法,不承認另外還有“意譯”的方法;或者把直譯與“曲譯”對立起來,認為直譯就是“正確的翻譯”。2.反對逐字直譯,主張通順易懂的意譯,或者認為所以翻譯就是“譯意”,就是“意譯”。3.將直譯意譯兩者調和折中,不作硬性劃分;或反對使用“直譯”、“意譯”的提法,而主張用別的更恰當的概念取而代之;或對直譯意譯的內涵做進一步科學的清理和界定,主張兩者的有機結合與統一。通過論爭,大多數意見認為直譯意譯作為不同的基本翻譯方法,在翻譯中應靈活使用,應在尊重譯文的全民語言基本規範的前提下,能直譯的便直譯,不能直譯的便意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