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翻譯文學導論

三、直譯和意譯

字體:16+-

“意譯”是中國翻譯文學中的另一種基本的翻譯方法。它往往和“直譯”對舉。梁啟超、範文瀾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的佛經翻譯中,就已經形成了直譯和意譯兩派。在我國,早在古代的佛經翻譯中,直譯意譯之爭就初見端倪。譯經大師支謙采用“因循本旨,不加文飾”的翻譯方法,而道安主張一字一句的直譯:“案本而傳,不令有損文字,時改倒句。”稍後鳩摩羅什則提倡“依實出華”和“曲從方言”,則含有“意譯”的意思。梁啟超在他的《翻譯文學與佛典》中也敏銳地發現:“翻譯文體之問題,則直譯意譯之得失,實為焦點。”但這兩個詞最早見於晚清,古代佛經翻譯家們並沒有“直譯”、“意譯”的概念,而隻是借用了“文”和“質”這一古代文論中的常用概念,而且主要是從譯文的文風角度看問題的。

什麽是“直譯”?什麽是“意譯”?相信誰都可以顧名思義地大致領會其意思,但要給它們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則十分困難。而且由於直譯意譯兩者互為依存,對立統一,所以給意譯下定義,必然依賴於給“直譯”所下的定義。反之亦然。

從翻譯文學史上看,人們對意譯和直譯及其相互關係的認識是逐漸深化的。晚清時代梁啟超所說的“譯意不譯詞”中的“譯意”其意思就是“意譯”。但那時人們還分不清楚“意譯”與“竄譯”的區別。他們所說的“譯意”或“意譯”就是指對原作隨意加以增刪改動的竄譯,正如把“直譯”也理解為逐字對譯一樣。實際上,翻譯界一直有許多人對“意譯”和“直譯”做了這種理解。有人認為翻譯的基本方法隻有兩種,那就是“直譯”與“意譯”。這樣一來,就自然地把“竄譯”包含在了“意譯”中,同時也把逐字硬譯包含在“直譯”中了。這樣做對科學地區分翻譯方法是不利的。應該說,“竄譯”是“意譯”的極端,而逐字硬譯是“直譯”的極端;但“竄譯”是以不尊重原作為前提的,不尊重原作首先就是既不尊重原作的“形”與“詞”,也不會尊重原作的“意”,其結果就不可能準確地譯出原作的“意”,因此不能稱之為“意譯”。“逐字譯”是以拘泥原作的字詞順序與外在形式為特征的,但中文與外文的結構和語言特點各不相同,不顧中文與外文的這種差別而一味逐字硬譯,其結果是緣木求魚,求“直”不得反得“曲”,將原本通順的外文譯成了文理不通的中文,何“直”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