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譯”起初多被稱為“直譯”。晚清時期的翻譯家周桂笙在《譯書交通公會序》(1906)中,寫了這樣一段話:
……譯一書而能兼信達雅三者之長,吾見亦罕。今之所謂譯書者,大抵皆率爾操觚,慣事直譯而已。其不然者,則剿襲剽竊,敷衍滿紙。譯自和文者,則惟新名詞是尚;譯自西文者,則不免詰屈聱牙之病,而令人難解則一也……[9]
周桂笙在這裏所說的“直譯”並不是後來所理解的尊重原文的意思,而是“率爾操觚”的不嚴肅的翻譯。可見,至少在周桂笙寫此文時,“直譯”的方法不為人們所認同,“直譯”一詞當然也不是褒義詞。劉師培在《論近世文學之變遷》一文中說:“……文學之衰,至近歲而極。文學既衰,故日本文體因之輸入於中國。其始也譯書譯報,據文直譯以存其真,後生小子厭故喜新,競相效法。……”這裏所謂“直譯”,已經接近於以“存真”為目的的翻譯方法的意思了。為了“存真”,不失原樣,就逐字翻譯。無論從翻譯實踐上,還是從對“直譯”內涵的理解上看,晚清時代的所謂“直譯”,實際上指的就是“逐字譯”。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理解是與外國譯學史上對“直譯”的界定是相通的。在西方,據陳西瀅講,“直譯在英文中是‘literal translation’,隻是字比句次的翻譯,原文所有,譯文也有,原文所無,譯文也無。”[10]日本翻譯界一直以來對直譯的界定也是如此。日本的權威辭書《廣辭苑》的“直譯”條:“翻譯外國語時忠實於原文的字句和語法”,對“直譯”這一衍生詞的解釋是:“指文章生硬滯澀”;《學研國語大辭典》對“直譯”的解釋是:“對原文的字句、文法忠實地逐字地翻譯,或如此翻譯出來的東西;逐字譯。”並引用明治時代翻譯家河盛在《翻譯論》中的一句話雲:“像那種一味機械地直譯,斷然不是對原作有良心的態度。”可見,“直譯”在日本翻譯界一直都不是一個值得提倡的翻譯方法。周桂笙主要是西洋文學的翻譯家,但他曾兩次去日本,所以也不能排除在“直譯”的問題上受明治時代日本翻譯界的影響。“直譯”這個詞本身或許就有可能來自日本。無論如何,當時的“直譯”的意思就是逐字翻譯,即嚴複所說的“字比句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