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翻譯文學導論

一、竄譯

字體:16+-

“竄譯”,即改譯。“竄”者,改動也。竄譯,就是對原作加以改動的翻譯,而改動的主要手段就是添削增刪。在中國翻譯文學史上,並沒有人提出“竄譯”這一概念,而是用“達旨”、“豪傑譯”、“未熟的直譯”等不嚴密的、甚至比喻式的稱謂來指代“竄譯”;有人稱為“編譯”、“譯述”,但細究起來,“編譯”、“譯述”隻是“竄譯”的表現之一,雖能部分涵蓋“竄譯”的含義,但不能涵蓋它的全部意義。當代學者中還有人用“意譯”來指稱對原作隨意加以改動增刪的翻譯,結果導致了“意譯”這一原本明晰的概念變得含混模糊,故不足取法。所以這裏杜撰“竄譯”一詞,並非故意生造詞語,而是為了使中國翻譯文學的方式方法的界定更為準確和明晰。同時,“竄譯”也不完全等同於“胡譯”,有一定目的性、針對性的“竄譯”不是“胡譯”,而不負責任的、態度不嚴謹的“竄譯”才是“胡譯”,“胡譯”是“竄譯”難以避免的流弊之一,但“胡譯”從來都不是什麽“翻譯方法”,而是一種“不得法”的亂來。

在中外翻譯史上,“竄譯”作為一種翻譯的方式方法是普遍存在的。而且特別存在於文學翻譯中。一般來說,宗教翻譯由於對經典抱有敬畏和虔誠之心,無論是講究“質樸”還是講究“文麗”,強調“直譯”還是“意譯”,一般都不至於對原作隨意地加以改動增刪乃至改作。但文學翻譯則有不同,在中外翻譯文學史上的某些特定時期,“竄譯”可能是翻譯的主流方法。例如,在西方,古羅馬時代的翻譯家以戰勝者、征服者的姿態來翻譯古希臘的作品,強調“與原作競爭”而不惜對希臘原作肆意加以改動,以顯示羅馬人“在知識方麵的成就”。日本明治時代的翻譯家們,如坪內逍遙、黑岩淚香、森鷗外等,也普遍增刪和改動原文,號稱“豪傑譯”。而在中國清代末期的翻譯文學中,“竄譯”則是普遍被運用的基本的翻譯方式與方法。“竄譯”的翻譯方法在清末的翻譯中,表現為“達旨”和“豪傑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