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翻譯文學導論

三、從“歐化”到“融化”:翻譯文學的探索與成熟

字體:16+-

中華民國成立前後,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中國翻譯文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不僅翻譯文學日益繁榮,翻譯文學的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18年,周作人在北京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講了這樣一段話,他認為我們以前之所以翻譯別國作品——

便因為它有我的長處,因為它像我的緣故。所以司各特小說之可譯者可讀者,就因為它像《史》《漢》的緣故;正如將赫胥黎《天演論》比周秦諸子,同一道理。大家都存著這樣一個心思,所以凡事都改革不完成,不肯去學別人。隻顧別人來像我。即使勉強去學,也仍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我們想要救這弊病,須得擺脫曆史的因襲思想,真心的先去模仿別人。隨後自能從模仿中,蛻化出獨特的文學來。……[5]

周作人的講話,表明了文學界、翻譯文學界思想觀念的根本變化——由使外國文學“像我”,轉變到“真心的先去模仿”,即“我像外國文學”。新文化運動以後中國翻譯文學的根本轉變正在於此。

這種轉變首先體現在,翻譯文學開始真正以文學為本位。翻譯家們大都是立誌獻身文學事業的人,翻譯文學的展開由此前各個翻譯家分散的個人行為,轉換為以文學團體、思潮、流派為中心的集體行為。幾個文學社團各自展開了各具特色的翻譯,使中國的翻譯文學出現了興盛局麵。

其中,《新青年》雜誌捷足先登,從第一卷開始,先後譯介了屠格涅夫、龔古爾、王爾德、易卜生等作家作品,成為當時譯介外國文學的核心雜誌之一,產生了巨大和深遠的影響。《新青年》雖不是純文學雜誌,但其文學色彩相當濃厚,而且十分重視翻譯,譯文占總字數的約四分之一;而在翻譯作品中,文學作品的分量又占了一半以上。在第四卷裏,翻譯文學更是達總量的90%左右。《新青年》特別注重翻譯歐洲現實主義尤其是俄蘇文學、弱小民族文學,還特別注意翻譯那些與時代、社會的重大問題密切相關的作品,如第四卷刊登了“易卜生專號”,在全國形成易卜生戲劇熱,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