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耳根清淨:好音樂與好唱片

我們時代的莫紮特——紀念布裏頓百年誕辰

字體:16+-

20世紀末,我一下子迷上了波蘭作曲家克利斯托夫·潘德雷茨基,在聽了他的交響曲、室內樂、協奏曲以及歌劇《勞頓的魔鬼》等聲樂作品之後,寫下的文章標題居然是《我們時代的布裏頓》。現在潘德雷茨基也年過八旬,他在他的祖國有“當代貝多芬”的美譽,而他最崇拜的作曲家便是貝多芬而非莫紮特,當然他也非常喜歡馬勒,這有點兒不可思議。

潘德雷茨基的音樂與布裏頓在20世紀的背景下有其共通性,但布裏頓的源頭我更願意相信來自莫紮特而非他的同胞普賽爾。從音樂創作的多樣性和多項才能方麵考量,布裏頓和莫紮特真是隔百年遙相呼應。雖然在莫紮特之前有海頓,在布裏頓之前有理查·施特勞斯,但就整體成就而言,恰恰海頓的歌劇偏弱,而理查·施特勞斯的室內樂僅得小提琴奏鳴曲之片鱗而已。布裏頓享年僅63歲,與海頓和理查相比算不上長壽,卻有百餘部作品常演不衰,十餘部歌劇幾乎俱為精品。他涉及音樂創作所有領域,所表現出來的天才靈感和創造力當世無匹,絕對是一位直追莫紮特的人物。

今年(2013年)是布裏頓百年誕辰,他大概和我同屬一個星座,所以我在為自己慶生的時候突然意識到他的生日已經臨近。我該怎樣紀念這位我最喜歡的20世紀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寫一篇文字、做一次講座,就我能力所及,也隻能如此這般。當然,我更欣慰的是,今年在北京和上海的音樂節,布裏頓有三部偉大的作品在中國實現了首演,它們是歌劇《彼得·格裏姆斯》(音樂會版)、兒童歌唱劇《挪亞洪水》和最偉大的《戰爭安魂曲》。

今年我也幾乎是重複購買了布裏頓的唱片,EMI和DECCA兩大唱片公司都與布裏頓淵源頗深,它們出版的“全集”雖然與我曾經以“正價”淘來的經典名版全部重複,卻省了我“拾遺補闕”的勞煩。當我打開EMI的37張套裝時,直接奔了最後兩張而去,那是多麽珍貴的錄音啊—1947年的歌劇《盧克萊修受辱記》和1948年的《彼得·格裏姆斯》片段,代表了男高音彼得·皮爾斯最佳的聲音狀態,首演指揮家雷吉納爾德·古達爾在傳奇錄音場所艾貝路的傾心之作。最使我驚喜的是聲音效果出奇好,無論人聲還是器樂都逼真自然,撲麵而來親切溫暖的魅力。不僅是皮爾斯的聲音正當巔峰狀態,與布裏頓指揮的DECCA版全劇錄音之滄桑老邁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對我們來說比較陌生的女高音瓊·克羅斯,僅此兩個角色的聲音已足以令人驚為天人。由此,這兩個相當於“首演”的錄音在任何時候我都一樣把它們作為欣賞布裏頓的必聽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