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閱讀布萊恩·拉平的曆史著作《帝國斜陽》,總覺得是在冷眼旁觀一件與大不列顛毫不相幹的故事。書中的敘述及闡釋風格令我極不適應,既無懷舊的情緒,也缺少沉鬱的筆觸,甚至頗帶點幸災樂禍般的自嘲。我鍾愛的愛德華·埃爾加爵士用音符構築的“帝國斜陽”是這副模樣嗎?那與生俱來的高貴與傲慢微微地下垂,那隨夕陽而逝漸行漸遠的高大背影,那隨時穿越回若幹世紀的荒野狂濤、淒風苦雨,如電影經典鏡頭般隨時在我腦海中浮現,伴隨這些鏡頭的正是埃爾加的音樂——自兩百年前亨利·珀賽爾如流星般瞬間劃過夜空,大不列顛王國終於在音樂世界的暗夜再次迎來應運而生的民族音樂之魂——埃爾加。
埃爾加之於英國音樂之重要,猶如莎士比亞之於英國文學。埃爾加的音樂創作與英國的曆史命運息息相關,他既為國王陛下之禦前樂長,又堪比英國音樂之“國師”,可謂一手締造英國音樂史上空前絕後的“黃金年代”。
埃爾加最著名也是最具才華的作品是交響變奏曲《謎》,先不說該曲在靈感和技術方麵的無與倫比,就是那如萬花筒般的視角即將世像百態和多維的情感刻畫得跌宕起伏、抑揚頓挫,統一的色彩風格付諸聽覺之後,竟是對刺激與驚喜的一連串貪婪期待。能夠圓滿達成此等效果的毫無疑問是年逾八旬的博爾特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版本,這是我某一個時期的最愛。若論解讀細膩、不失味道同時也更著名的當然是巴比羅利與愛樂樂團的經典名版,似乎巴比羅利生來就是與埃爾加做匹配的指揮家,我以為他們的心性都無比接近甚至相通。如果要體驗數碼錄音時代全新的刺激感,西諾波利指揮愛樂樂團的版本其實是很令人感動的。其演奏不僅結構大氣雄厚,而且抒情性的變奏鬆弛穩健,揮灑自如、優美絕倫的造句不僅充滿即興的創意,而且洋溢著浪漫主義的高貴氣息,不僅一聽難忘,還令人依依難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