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耳根清淨:好音樂與好唱片

“新世界”之外的德沃夏克

字體:16+-

大眾對捷克作曲家安東寧·德沃夏克的認知一直存在吊詭現象。受蘇聯音樂史論影響,我們總是戴著“民族樂派”的過濾鏡去看待他,就像以此眼光去看待俄羅斯的柴科夫斯基一樣。然而我們所知最多的德沃夏克又偏偏是他在美國期間寫下的第九交響曲“來自新世界”和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其中主題元素采自美國多於捷克。還有他的十四首弦樂四重奏中最出名的第十二首,標題也是“美國”。我無意對此吊詭進行深究,隻是希望人們在聆賞德沃夏克的時候,能夠改變以往的偏頗,以主流音樂史的視角,對一位留下大量經典傑作的“非主流”作曲家有一個全麵的了解和接受。

正像我們能夠接受貝多芬、勃拉姆斯、布魯克納、柴科夫斯基、馬勒和肖斯塔科維奇的全部交響曲一樣,德沃夏克的九首交響曲每一首都同樣值得反複聆聽。他的交響曲全集錄音最無可爭議的是斯特凡·克爾特斯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和拉法埃爾·庫貝利克指揮柏林愛樂樂團版本,當然,如果有可能,瓦茨拉夫·諾伊曼指揮捷克愛樂樂團的本土錄音也必不可少。從C小調第一交響曲“茲羅尼斯的鍾聲”開始聽起,會不受幹擾地專心感受德沃夏克另外的意境、他與德奧音樂特別是勃拉姆斯的關係、他音樂中的捷克元素、他內心的真實祈求,等等,這才是最應該被推崇、被膜拜的德沃夏克。

全集之外,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響曲都有非常優秀的錄音可供選擇。F大調第五交響曲是揚鬆斯指揮奧斯陸愛樂樂團演奏,獲得諸多大獎,錄在同一張唱片的《奧賽羅序曲》和《諧謔隨想曲》也掙足了分數。D大調第六交響曲和G大調第八交響曲有鄭明勳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此前他還錄了“第三”和“第七”,都非常迷人,這個“第六”和“第八”猶有過之。大氣穩健,細節畢現,戲劇性的結構和溫暖的音色,外表沉著,內在湧動奔騰的潛流,溫柔的克製具有懷舊的感人力量。鄭明勳的才華橫溢在這個錄音裏展露無遺。D小調第七交響曲和G大調第八交響曲有多拉蒂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傳奇發燒版”,錄音年代較早,聲音既淩厲又結實。朱利尼指揮倫敦愛樂樂團和愛樂樂團錄製的七、八兩首容易被忽略,但一旦聽到,便是一連串的驚喜。第八交響曲的新錄音不應錯過菲舍爾指揮布達佩斯節日樂團2000年的錄音,接近室內樂感覺的透明音色是詮釋德沃夏克的新要求,迄今為止好像隻有這個組合做得比較徹底,它的精幹的編製、德奧風格的精確理性,完全沒有東歐樂團的影子。第一樂章沒有刻意鋪張,節奏上簡捷緊湊,短促有力。最動聽的是第三樂章,前後對比強烈,開頭的優雅諧謔到結束時已滿是惆悵憂傷。弦樂揉弦幅度較大,別是一股滋味。第四樂章的熱度顯然不能和其他版本相比,但清澈的織體或許會令聽者洞見作曲家更秘不示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