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耳根清淨:好音樂與好唱片

常聽常新的“幻想”

字體:16+-

我的至愛交響曲是布魯克納的,還可能有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和馬勒的,但是我最常聽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卻有好多理由,最具說服力的是它乃我青春期的“聖經”。我所推崇的《幻想交響曲》隨著歲月的更替,竟有不下十個版本愛不釋手,常聽常新。

雖然科林·戴維斯在40年間先後有不下5個優秀版本問世,但我獨青睞1974年他與阿姆斯特丹音樂廳樂團合作的錄音。它在情緒上是最統一的,沒有倫敦交響樂團版的興奮和煽情,也沒有維也納愛樂版的圓熟和精細,它的速度從容適中,許多動人的段落很自然地慢了下來,有駐足顧盼的感覺。這個版本的音響效果不是最好的,但指揮家還是製造出強烈的動態對比和清晰的聲部層次。類似戴維斯風格的所謂英式“幻想”,我心中還有一個托馬斯·比徹姆與皇家愛樂樂團的版本永遠割舍不下。它首先是音響迷夢寐以求的唱片,而其音樂性或許更值得大書特書。它算是一個異數,遠離傳統,遠離定式,處處銘刻著比徹姆的印記。節奏與力量極盡變化之能事,弦樂仍保持比徹姆式的銳利、透明,音色的明暗對比十分強烈,但總的調子偏冷,動與靜的相互襯托營造出逼真的臨場氛圍。必須強調,我擁有的是一張美國版,1986年發行的,價值珍貴。

所謂正宗的“法式”風格,應該不出夏爾·明希與巴黎樂團、安德烈·克路易坦與愛樂樂團或者讓·馬蒂農與I'O.R.T.F國家樂團三個名版。但如果從這種詮釋理念進入,我倒是更喜歡鄭明勳與巴士底歌劇院樂團的味道和色彩。當然,作曲家皮埃爾·布萊茲的兩個版本我們也可以做“法式”的想象,特別是他與克利夫蘭樂團的錄音將對聲音的細致刻畫做到了極限。同樣是法國人的馬克·明科夫斯基與馬勒室內樂團的版本是一個具有“本真”意味的“原典版”,不僅刻畫細膩,還具有真正的法國情調,是那個時代浪漫主義的優雅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