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兒童文學的三個層次
人生的兒童期需要契合兒童時代審美特征與視讀經驗的兒童文學。兒童時代是由幼年、童年、少年三個年齡段組成的,兒童文學應當是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少年兒童服務的藝術載體。
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是為讀者而創作、為讀者而存在的,隻有被讀者理解和接受,才能實現其美學價值和社會功能,變成活生生的藝術。作為兒童文學的接受對象——千百萬小讀者與大讀者一樣,他們不是消極的被動的反應環節,而是實現作品功能潛力的主體,是促進兒童文學發展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兒童文學對少年兒童來說,並非是被給定的客觀認識對象,其價值也不是一個超越時空的常數,而隻是一種外部刺激。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任何外部刺激隻能通過“同化”與“順化”兩種機能才能得以實現。隻有當外部刺激被主體同化於他的認識結構之中,主體才能對此作出反應,從而發生某種改變,即作出某種順化。如果外部刺激超出了主體結構同化的範圍,那麽同化和順化都無法進行,也即無法整合於主體已有的結構之中。由於兒童文學的接受對象是包括了從學齡前的幼兒到十三四歲的少年乃至十七八歲的“準青年”這樣一個複雜的未來公民集合群。由於這個集合群中的各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小孩子和大孩子)對各自所需的文學在題材內容、藝術形式、表現手法等方麵有著明顯的差異(如少年不喜歡看奶聲奶氣的幼兒讀物,幼兒看不懂少年小說、報告文學),因此,兒童文學必須適應各個年齡階段的少年兒童主體結構的同化機能,必須在各個方麵契合“階段性”讀者對象的接受心理與領悟力。這就規定了建立多層次兒童文學——幼年文學、童年文學、少年文學分類的必然性與科學性。具體地說,這三類文學各自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與獨特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