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兒歌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形成了一些特殊形式。這些形式時至今日仍然受到廣大兒童的歡迎和喜愛,並常常被作家作為創作時的借鑒。
一、搖籃歌
搖籃歌又叫搖籃曲、催眠曲,是哄嬰幼兒入睡時所吟唱的兒歌。它是人出生後最早接觸的文學藝術樣式。
搖籃曲通常表現為母親對孩子的愛撫、安慰,對孩子前途命運的祝福、希望,或是表現為母親無處述說的憂思和慨歎,既有民間搖籃曲,也有作家創作的搖籃曲。
有的搖籃曲沒有完整或明確的意思,如這首四川兒歌:
啊哦——
啊哦——
乖乖喲——
覺覺嘍——
狗不咬喲——
貓不叫喲——
乖乖睡覺嘍——
隻是柔和的聲音連綴起幾個詞語或短句,可是這淺白的幾行文字卻渲染出了一個溫馨寧靜的夜晚,其中融著母親的親昵和愛護。
民間流傳的搖籃曲大都比較簡單。作家創作的搖籃曲場景描繪往往更細致些,如俄羅斯萊蒙托夫的《搖籃曲》:
睡吧,
我可愛的小寶寶,
睡吧,
睡吧,
月兒靜悄悄,
把你搖籃兒照。
我給你講故事,
我給你唱歌謠。
你閉上小眼快睡覺,
睡吧,
睡吧!
二、數數歌
數數歌把抽象的數字和一些有趣的事物結合起來,幫助幼兒識數、記數,如下麵這首《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沒打到,
碰到小鬆鼠,
鬆鼠有幾個,
讓我數一數,
數來又數去,
一二三四五。
這是一首四川兒歌,因其朗朗上口,親切自然,流傳全國各地,成為流傳最廣的數數歌之一。大人帶著孩子扳著手指數數,引出老虎和小鬆鼠兩個情節,反複扳著手指數來數去,既不顯得枯燥,又可以幫助孩子記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