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七部分著重描寫勞改營裏的反抗、鬧事和逃亡情況。為防止逃跑, “當局給窗戶裝上又粗又密的鐵格子, 用幾十道鐵絲網把營區圍起來, 修建了碉堡、圍牆、板牆, 布置了潛伏哨、伏擊兵, 用帶血的生肉養著軍犬”。逃跑者一旦被活捉回來, 便被打得鼻青臉腫, 口吐鮮血。逃跑者被打死, 則陳屍“以儆效尤”。雖然如此, 逃跑事件仍不斷發生。書中刻意描寫了藤格的逃跑過程。他是蘇聯海軍軍官, 突然被捕, 原因莫明其妙, 他決定逃跑。有一次, 他與科裏亞逃出了二十多天, 受盡了口渴、饑餓之苦, 但他們處處碰到敵視的人們, 結果還是被抓回來並延長了刑期。勞改犯熬到服滿刑期被釋放後, “按規定, 內務部有責任安置釋放後的囚犯, 但是坐過牢的人不知道這條規定”, 於是“沒有工作就不給報戶口, 沒有工作就領不到糧食卡片”, 依然衣食無著。普羅霍羅夫·普斯特維爾被釋放後自願留在原地當一名自由雇傭的工程師, 可行動科長對他說:“你被釋放了。但是你要記住, 你總是走在鋼絲上的。”有些人釋放後回到家裏, 感到陌生, 與妻子難以情投意合, 與子女難以感情融洽, 過去的熟人也回避見麵。他們孤獨, 怕見人, 小心翼翼地觸摸各種事物。“也有另外一些人, 他們是獲釋後精神才振奮起來, 隻有這時才煥發出青春活力”, 希望彌補一下過去失去的東西。但是, 直到赫魯曉夫時代, 古拉格群島還在。
“古拉格”(Гулаг)是俄文縮寫詞的音譯, 其全稱的漢語意思是:勞動改造營總管理局。“古拉格群島”作為書名, 新穎別致而又頗具象征內蘊。作家把勞動改造營管理總局管轄下整個蘇聯的勞改營比作由一個個孤立的、與世隔絕的勞改營孤島所組成的群島, 同時強調它們宛如一個個島嶼一般遍布於蘇聯各地, 隱喻這種製度已經無孔不入地滲透到了蘇聯政治生活的每個領域。小說描述的自1917年起近四十年期間囚犯的各種人和事, 實際上反映的是蘇聯“古拉格”成立之前和之後近四十年期間蘇聯境內勞改營、監獄和邊遠地區開發建設的事情, 以及同“古拉格”息息相關的數百個人物的命運, 是蘇聯勞改營文學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