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洛霍夫是俄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 由於出色地描寫頓河哥薩克的生活與命運, 廣泛地反映了20世紀的俄國社會生活, 而且在藝術上獨樹一幟, 成為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俄羅斯作家。1965年, 肖洛霍夫獲諾貝爾文學獎, 成為繼1933年蒲寧、1958年帕斯捷爾納克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具有世界性影響的第三位俄國作家。
一、積極為人道主義和人類進步的理想而奮鬥的作家
肖洛霍夫(1905—1984), 1905年5月11日生於頓河沿岸維約申斯克鎮克魯日林村。生父是哥薩克, 在自傳中肖洛霍夫曾指出“我是哥薩克的兒子”, 並且一再強調母親與哥薩克的關係:“母親半是哥薩克女子、半是農婦”, “母親和我有土地, 因為她是哥薩克的寡婦”。盡管未來的作家是由並非哥薩克人的繼父亞曆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肖洛霍夫撫養成人, 但這種哥薩克血統和從小在頓河草原哥薩克人中長大的經曆, 使得肖洛霍夫熟悉哥薩克, 熱愛哥薩克, 並且在一生中主要描寫哥薩克, 創作了反映哥薩克生活的史詩, 成為頓河人道主義文學大師。
肖洛霍夫的繼父是從北方的梁讚省遷來的外來戶, 終生沒有固定職業, 先後做過牲口販子、商店店員, 耕種過從哥薩克手中買來的土地, 也當過蒸汽磨坊經理。母親是農奴的女兒, 從12歲起就離家去幫人做事, 到出嫁一直在一個老地主寡婦家當女仆。因此, 家庭生活比較貧困。幸好, 繼父是位平民知識分子, 愛好文藝, 喜歡藏書, 家中藏有大量文藝期刊和俄國及歐美許多經典作家的文學作品, 培養了小肖洛霍夫對文學的濃厚興趣。母親常常講述的美妙動人的故事, 也給兒子以最初的文學熏陶。頓河兩岸美麗的自然景色、哥薩克人古老而獨特的風俗和民間創作, 不僅培育了未來作家的詩心, 而且為其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