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人物對比外, 小說還大量使用景物對比(如小說著名的開篇, 即是以自然界春光明媚生機勃勃來對照的人世間生靈塗炭強暴肆虐, 讓生機勃勃的美好、純潔的大自然與作繭自縛甚至自相殘害的汙濁、醜惡的人世兩相對照, 從而有力地表達對人世和社會的否定與批判:“盡管好幾十萬人聚居在一小塊地方, 竭力把土地糟蹋得麵目全非, 盡管他們肆意把石頭砸進地裏, 不讓花草樹木生長, 盡管他們除盡剛出土的小草, 把煤炭和石油燒得煙霧騰騰, 盡管他們濫伐樹木, 驅逐鳥獸, 在城市裏, 春天畢竟還是春天。陽光和煦, 青草又到處生長, 不僅在林蔭道上, 而且在石板縫裏。凡是青草沒有鋤盡的地方, 都一片翠綠, 生意盎然。樺樹、楊樹和稠李紛紛抽出芬芳的粘稠嫩葉, 菩提樹上鼓起一個個脹裂的新芽。寒鴉、麻雀和鴿子感到春天已經來臨, 都在歡樂地築巢。就連蒼蠅都被陽光照暖, 在牆腳下營營嗡嗡地**。花草樹木也好, 鳥雀昆蟲也好, 兒童也好, 全都歡歡喜喜, 生氣蓬勃。唯獨人, 唯獨成年人, 一直在自欺欺人, 折磨自己, 也折磨別人。他們認為神聖而重要的, 不是這春色迷人的早晨, 不是上帝為造福眾生所創造的人間的美, 那種使萬物趨向和平、協調、互愛的美; 他們認為神聖而重要的, 是他們自己發明的統治別人的種種手段。”尤其是省監獄辦公室的官員, 他們“認為神聖而重要的, 不是飛禽走獸和男女老幼都在享受的春色和歡樂, 他們認為神聖而重要的, 是昨天接到的那份編號蓋印、寫明案由的公文”)、貧富之間的生活遭遇對比等, 深刻揭示了階級的對立和矛盾, 突出小說的社會批判意義, 增加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在很多地方也突出了作家的哲學思考。
第二, 複雜而細致的心理刻畫。托爾斯泰善於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 他對人物的心理刻畫細致入微, 既深入各種人物的內心, 又抓住其瞬息間的思想感情變化, 進行複雜而生動的心理表現與心理分析, 熟練地運用“心靈辯證法”[8]精雕細刻, 從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躍然紙上。如:卡秋莎有了身孕之後聽說聶赫留朵夫這一天要乘火車經過小鎮, 她冒著秋夜的風雨, 到火車站去, 想見到離開這麽久的聶赫留朵夫(心理過程開端)。但她在路上迷了方向, 等跑到車站時, 第二遍鈴都響過了, 她趕緊跑上月台, 一眼看到聶赫留朵夫坐在一輛頭等客車的窗子裏。她一再敲窗子也沒有用, 因為列車已緩緩開動, 越走越快, 她一直跟隨火車向前跑, 沒有同聶赫留朵夫照麵, 火車就開走了。於是她抽抽噎噎地哭起來, 她想:“等下一班火車開來——往車輪底下一跳了事(心理過程的中間發展變化), 可是, 她身子裏麵他們兩人的孩子, 卻猛地一動, 使勁一頂, 慢慢伸開手腳, 然後用一個什麽很小、很細、很尖的東西又頂了一下(生理因素)。”忽然, “她對他的滿心怨恨, 她不惜用死來報複的打算——一下子全都消散了”(心理過程的結尾)。又如在沒有與聶赫留朵夫結合這一問題上, 瑪絲洛娃的心理過程就是頗為複雜的。當她開始愛上聶赫留朵夫後, 她認為和他結婚是對他的拖累和毀滅, 而這也是自己的墮落, “是一種可怕的墮落, 比以往一切墮落都要壞的墮落, 所以她決不同意這件事”。與此同時, 她複雜內心世界還有另一心理活動流程:“她憑女人的感覺, 很快就揣摩到西蒙鬆在愛她, 她想到居然在這樣一個不平凡的人心裏引起了愛情, 她在她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就提高了。”她進而感到:“聶赫留朵夫是出於慷慨, 又由於過去發生的事情, 才向她求婚。可是西蒙鬆卻在她現在的境遇裏愛她, 隻因為愛她而愛她。”於是, 她接受了西蒙鬆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