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是作品的兩個中心, 全部生活材料圍繞這兩個中心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形成兩條交織在一起的情節線索。一條以俄羅斯民族與拿破侖侵略者的矛盾為基礎:從宮廷女官安娜·涉列爾的客廳裏關於拿破侖擴張政策的議論起, 經過1805年的國外遠征, 1812年法軍入侵俄國, 到鮑羅金諾大會戰形成發展**, 隨後是莫斯科大火, 俄軍反攻, 直到拿破侖被趕出俄國而結束, 這條情節線索體現著作品的民族曆史主題。另一條線索以社會進步力量與社會生活製度的矛盾, 貴族先進人物的思想探索和精神發展為基礎。主人公安德烈和彼埃爾從首次出現在安娜·涉列爾的客廳與上流社會發生衝突起, 經過生活探索的種種矛盾, 曲折和迷誤, 最後終於接近人民。鮑羅金諾大會戰是他們的思想發展的總結, 也構成這條情節線索的**。尾聲中“十二月黨人”運動的興起是保衛祖國的鬥爭在主人公身上產生的直接結果, 預示他們未來的命運。這時安德烈雖已犧牲, 但繼他而起的是他的兒子。這條情節線索體現著作品的社會政治主題。反對拿破侖侵略的愛國戰爭是貫穿作品的主線, 社會政治主題從屬於民族曆史主題。主人公們的社會道德的思想探索受著整個曆史進程、人民群眾在國家曆史發展中顯示出來的決定性力量所製約, 他們在人民群眾的愛國感情中找到了暫時的歸宿。在這兩條線索中, 又夾雜著眾多其他的線索, 但作家具有很強的駕馭多線索的能力, 讓千頭萬緒服務於兩條中心線索, 從而使小說紛繁的眾多線索銜接得天衣無縫, 具有一種大海般恢宏開闊的美。
可以說, 在小說中, 所有的生活素材都交織成宏偉、多彩的畫麵, 豐富的材料和眾多的人物都得到無比客觀的處理和描繪, 可能沒有一部別的小說能如此通過對現實細節的準確把握和驚人的精細入微、形形色色的心理分析, 成功地反映出完整的自然的生活的整體風貌, 作家在戰爭與和平、心理與社會、曆史與哲學、婚姻與宗教之間信筆揮灑, 而又主次分明, 獨具匠心, 把一幅波瀾迭起又層次井然地向前推進著的曆史畫卷寫得有聲有色、有張有弛而又富於變化, 構成了嚴謹、完整而又宏大的史詩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