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俄羅斯文學講座:經典作家與作品

第十三講 托爾斯泰:救世的聖人

字體:16+-

列夫·托爾斯泰[1]是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在世時就有世界影響,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到他的住地朝聖。

一、從懶散的**者到救世的聖人

托爾斯泰(1828—1910), 1828年9月9日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文縣雅斯納雅·波良納的一個貴族家庭, 父親是伯爵, 母親是公爵的獨生女, 擁有莊園、大量土地、農奴。托爾斯泰從外祖父那裏繼承了真正的貴族精神和蔑視權貴的正當的自尊心, 從母親那裏繼承了藝術才華、講故事的本領和豐富的想象力, 虛懷若穀、藐視平庸的性格和溫文爾雅、高貴坦率的風度, 從父親那裏繼承了善良和獨立不羈。托爾斯泰兩歲喪母, 九歲喪父, 由三位姑母撫養成人。姑母的溫柔善良, 弟兄間的親密無間, 同仆人、農民關係的融洽, 這種和諧溫馨的家庭生活, 培育了他誠懇、樸素、率直的性格和仁慈、寬厚、高尚的品格以及正義感、道德感與豐富的情感, 也使他一生都重視家庭義務和親情。

1844年, 托爾斯泰進入喀山大學東方係學習, 後轉法學係, 接觸到盧梭、孟德斯鳩的著作, 開始對學校的教育不滿。不過, 一直到20歲, 他還沒有確定自己的生活道路。這個時期, 對他影響最大的作品是《馬太福音》中的《登山訓眾》和盧梭的《懺悔錄》。1848年10月他主動退學, 回家經營田莊, 進行農事改革, 鑽研各種科學。從此時到1851年春, 將近三年的時間裏, 他探索生活道路, 有過許許多多的計劃和設想, 但都沒能實現, 反倒被上流社會的“歡樂”所吸引, 經常去莫斯科玩樂、賭博, 過著懶散而**的生活。與此同時, 他又極其向往道德上的純潔, 十分悔恨自己的**生活, 於是他不斷地寫日記, 分析、批判自己(米川正夫談到, 他老早就養成了在日記裏麵留下自己生活痕跡的習慣, 常常用真摯而緊張的態度不斷地做內省功夫:時而無情地鞭撻自己對於世俗的、肉體的**之軟弱, 時而在日常行為上定下種種規則, 一心一意在完成自我的道路上精進。米爾斯基則認為:“我們如今所知的他的日記始於1847年。其日記是一種持續不斷的練習, 旨在掌握那門記錄並剖析其內心體驗的藝術。……與司湯達一樣, 托爾斯泰感興趣的, 即揭示自己行為之半意識的、遭到壓抑的動機, 並暴露那表麵的、仿佛被認可的自我之不真誠”)。而這奠定了他此後從**者變成救世的聖人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