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3年,瓦西裏三世死後,他的三歲兒子伊凡即位,稱伊凡四世(1533—1584年在位),即俄國史上著名的“伊凡雷帝”。伊凡年幼,其母葉蓮娜·格林斯卡婭攝政,而她委托寵臣伊·費·奧鮑連斯基等治理,遭到一些大貴族的反對。1538年4月,葉蓮娜突然死去,據說是被反對派貴族毒死的,朝政落入大貴族安德烈·叔伊斯基手裏。伊凡就是在這種殘酷的爭權鬥爭環境裏長大的。他身為大公,但在大貴族眼裏隻是一個禮儀性的擺設,所以從小養成冷酷多疑的性格,並非常痛恨大貴族。1543年,13歲的伊凡,在舅父米·瓦·格林斯基的指使下,下令將安德烈·叔伊斯基處死,暴屍宮門。1547年1月19日,伊凡在克裏姆林宮正式加冕,自稱沙皇[1]。1547年2月,年輕的沙皇娶宮廷侍臣尤·紮·羅曼諾夫家的閨秀安娜斯塔西婭·羅曼諾芙娜為妻。此後,外戚之間的爭權鬥爭日益劇烈。1547年夏,由於莫斯科一場大火,引發了人民反對大貴族統治的起義。傳說大火是大貴族格林斯基家放的。起義群眾衝進克裏姆林宮,打死大貴族、沙皇的舅父尤·瓦·格林斯基,把米·瓦·格林斯基革職、流放,起義才逐漸被平息下去。
為了加強皇權,從1549年起伊凡四世開始推行政治、經濟、司法和軍事等方麵的改革。伊凡四世的改革和統治,主要依靠有軍功的中小貴族的支持,限製大貴族(即波雅爾)的專橫。軍功貴族是為沙皇服軍役的貴族,沙皇封給他們土地,稱“領地”,不服役時收回。而大貴族則主要是封建王公的後代,他們世襲占有大麵積的土地,對加強皇權不滿,因而是伊凡四世打擊的對象。宮廷裏支持伊凡進行改革的主要是貴族政治家阿·費·阿達舍夫和宮廷教士西爾維斯特。1549年2月27日,召開了俄國曆史上第一次縉紳會議,由波雅爾、高級教士、封地貴族的代表參加,中心是討論改革和編纂新法典。1550年,頒布了新法典,把已經取得的中央集權化成果肯定下來,如限製地方總督的權力,廢除波雅爾的司法權,一切案件均由沙皇法庭審理,同時使封地貴族在法律上與波雅爾有同等的權利,等等。